

陳謹(1521 1566),字德言,號環(huán)江,長樂營前(舊屬閩縣)人。陳謹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舉,一年后中狀元。歷任惠州推官、南京太仆寺丞、尚寶寺丞、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兼史官。朝廷封贈慶典、典制誥敕,多出其手。陳謹平素勤勞服政,諳歷世故,雖游宦八載卻屢遭挫折,身處逆境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陳謹由廣東惠州推官改任南京太仆寺丞時,當地士人依依不舍,送他到幾百里外。當時權相嚴嵩當政,陳謹“自朝謁外,閉戶讀書,不輕交接,妾取與”,表現了崇高的氣節(jié)與操守。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陳謹任會試同考官,丁父憂在家,因家人與亂兵斗毆,出面調解,為亂棒所傷,臥病月余辭世,葬營前洞頭山。
陳謹故居位于營前鎮(zhèn)江潮鋪(今解放路)文筆峰麓營前陳氏宗祠左側,建于11世紀,為七柱四扇三間大厝。廳寬5.8米,兩邊廂房寬7.6米,前埕深5.6米,廊深2.6米,廳深6米,后廳深5.8米,后廊深1.2米,后埕深3米。原為陳氏壽房祖廳,俗稱“公婆廳”,屬典型明代建筑風格,梁、柱粗大。前廳有六扇高3米的大門,門檻高一米。后廳左右各有一扇門,中間為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龕。這里是營前陳氏族人婚喪喜慶活動的場所。陳謹出生在右后廂房,少年時代在祖厝中度過的。
陳謹故居數百年來屢經修葺,至建國初還基本保持完好。20世紀50年代末被占用為生產大隊食堂,前后廳共十二扇門全被拆除。“文革”中又遭破壞。陳謹故居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亟待搶救。
陳謹墓背倚營前洞頭山麓,俗稱狀元墓。羅(羅源)長(長樂)高速公路與狀元墓擦肩而過。陳謹墓占地數畝,規(guī)模宏偉。四周草木蔥蘢,藤蘿遍地,有山徑通往烏龍江畔。在花崗石桌后壁上鑲著一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鐫刻著由徐階撰寫的墓志銘,贊其“器識純粹,致力學部,為閩之光”。可惜年代久遠,字跡剝落,有多處文字無法辨認。墓埕前碩大的花崗石橫欄,刻有“淵渟岳峙”四個大字。由三塊石板鋪成的寬闊墓道旁矗立著長樂籍當代書法家鄭述信手書的一塊神道碑,上鐫:“明翰林院修撰惠州府推官南京太仆寺丞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右春坊中允陳公環(huán)江神道。”2001年,陳謹墓被列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謹生平著有《環(huán)江遺稿》、《陳中允詩文集》、《內制奏》、《國子講章》。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則優(yōu)美的民間傳說:陳謹中狀元那年,營田的早稻全變成“術”(糯米),當地老百姓稱為“陳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