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過三溪的人都說那兒比仙境還美,真是好山好水好人家。
三溪位于長樂市東南方,距市區(qū)15公里。它背倚屏山面向東海,素來以山清水秀石、奇洞美著稱。“屏障鋪霞山積錦,龍?zhí)队≡滤≈椤薄iL樂十二景之一的“屏障鋪霞”就在三溪。
三溪又叫鼎溪,發(fā)源于長樂、福清交界的群山中,素有長樂第一溪美稱。溪水流入摶紗潭、龍?zhí)逗蠓直薄⒛蟽上c上游的潼溪(宋狀元、宰相鄭性之,簽書樞密事高應(yīng)松,監(jiān)察御史潘文卿,太守潘斌,明南昌知府莊維春等墓均在此處)鼎足而立,故有三溪之稱。村也因溪而得名。這里水多,橋也多。平橋、大橋、小橋、下橋、當(dāng)橋,五座建于唐宋年間的古老石橋彩虹般橫跨溪上。溪水清澈見底,游魚清晰可數(shù)。民居夾岸,鱗次櫛比,粉墻烏瓦,一派典型江南水鄉(xiāng)的意韻。
沿溪拾級而上,不及數(shù)十步就到了紫陽閣。紫陽閣俗稱朱子祠,是朱熹的講學(xué)處,建于宋淳熙初年(1174年)。長樂籍進(jìn)士張一漁與朱熹同朝為官,兩人平素交情深厚。他特建紫陽閣讓朱熹開館授徒傳經(jīng)。閣建在朝元觀下側(cè)龍首巖旁,倚崖臨溪,風(fēng)光旖旎。每當(dāng)夕陽西下,彩霞映水,景色奇絕,有如身臨桃源仙境。朱熹非常喜歡這里秀麗的山水,曾勒“溪山第一”四字于朝元觀前的巨石上。可惜年久剝落,現(xiàn)已無處尋覓。今僅存明萬歷年間兵部侍郎陳省補(bǔ)的題字。
紫陽閣砌有石欄,依崖而建。閣前有座石牌坊。正面刻“鐘秀毓英”,背面刻“體天福善”。閣周圍留存長樂庠生潘世璧勒的“山光潭影”等多處摩崖石刻。紫陽閣后面巖石縫間有小竹叢生。此竹十分奇特:竹葉青翠,竹竿卻漆黑如墨,似錚錚鐵骨。相傳朱熹在此講學(xué)時,每天將寫剩的墨水順手倒在閣外小竹叢中,天長日久,青竹被染成墨竹,連后來新生的竹也通體墨色。有人曾掘數(shù)根墨竹移到家中,誰知不久就長成青竹。更有趣的是:有人在墨竹叢中培上新土,凡是培新土的地方長出來的仍是青竹。堪稱一絕,此奇特的現(xiàn)象有待
有關(guān)專家學(xué)者解釋了。
值得一游的還有朝元觀。朝元觀又叫三臺庵,建于北宋紹圣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其中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文昌閣等仍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古建筑的珍貴實(shí)物。觀右面還有個“皈愚洞”,是由三塊巖石頂著一塊長25米、寬6米、厚2.5米、重約600噸的巨石構(gòu)成,有一大半是懸空的。洞內(nèi)寬闊平坦,分上下兩層,旁邊另有一個小洞。四周古木參天,暗香浮動,清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朝元觀對岸就是柏山,山高不及百米,卻有一絕:兩塊數(shù)丈高的巨石前后重疊。后面那塊巨石上刻著“釣鰲”兩個楷書大字。字直徑有0.8米,筆力遒勁,很見功力,顯然出自名家之手。可惜未署名,年代也無法考證。前面一塊巨石上是篆書:“慶歷丁亥秋,颶風(fēng)起,余陟步是山巔,觀海波也。才翁題。”字分4行,每個字的直徑約0.4米。旁邊還落有小款楷書:“瑞峰院住持王顯曇刊”。才翁姓蘇,名舜元,字子翁、叔才,又號才翁。宋銅山(今江蘇省)人,歷官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當(dāng)時任福建觀察使。慶歷是北宋仁宗年號,慶歷丁亥系1047年(慶歷七年)。由此可見此書刻距今已959年了。宋代篆書題記碑刻至今留傳極少。此刻書藝極高,是研究宋篆的珍貴資料。《中國美術(shù)家詞典》曾這樣評介蘇舜元:“工篆隸,尤擅草書、清勁老健。”
右側(cè)又有一石,楣刻“游(慘)村山”,下面題有兩首五律。其一署名張徽:“未窮雙佛剎,先到一漁家。山雨已殘葉,溪風(fēng)猶落葉。汲泉沙脈動,敲火石痕斜。應(yīng)是任公子,竹間曾煮茶。”其二署款蔣之奇:“貳寺一峰巔,巉巖石作門,颶風(fēng)掀漲海,(漂)鹵灌低原。斑(駁)窺蟲篆,鉤辀聽鳥言。人家溪兩岸,遙望似桃源。”兩首五律皆篆書,字直徑約0.2米。末行楷書:“熙寧辛亥秋九月晦,縣令蕭竑。”
張徽,字伯常,竟渡(今湖北天門縣)人,官至朝議大夫上柱國,熙寧間曾任福州知州兼轉(zhuǎn)運(yùn)使。蔣之奇字穎叔,宜興(今江蘇省)人,任福州轉(zhuǎn)運(yùn)判官。熙寧辛亥,是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距今已935年了。張、蔣二詩刻,篆法別具一格,多作異體,這也是當(dāng)時篆書的另一風(fēng)尚。
三溪還有一個好去處———天龍井。“游人游三溪,必登天龍井”。天龍井在屏山山巔。在群巒環(huán)抱中,令人意想不到竟有這么一處方圓約300平方米平坦的巖石。站在這兒,舉頭天半,云霧隨風(fēng)起伏,襯著腳下碧波浩瀚的東海,宛如置身仙境。更令人稱絕的是:在巨石中央有一口天然圓井,井口直徑約0.6米。“天龍井”三個大字是兵部侍郎陳省留下的墨寶。井中可見數(shù)尾游魚,還有無數(shù)小蝦。相傳此井無底,還傳說有一頭小牛犢跑到井旁喝水時,不慎失足跌入井中,數(shù)天后牛尸體卻從東山尾海邊浮出來,這給天龍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這里還是古人祈雨的場所。祈雨時知縣要腳穿芒鞋,乘坐拆去遮陽蓋的四抬大轎,還要跪在烈日下焚香祈禱。清知縣戴永樸曾留下一段生動的祈雨記載:“乙丑(1745年)初秋,雨澤愆期,雖兩熟者早稻已登,而晚禾播植尚未過半,其降來番薯望雨甚急。余承乏此土,目擊秋陽之烈,待澤之殷,蒿目焦心,寢食俱廢……或有告余曰:‘八都三溪天龍井,為古名跡靈顯異常。’余亟與僚寀謀,壬辰昧爽,涓誠而往。余輩拜禱于上,巫者甫焚牒,隨見黑云一片起于山頂,遮蔽烈日,灑雨數(shù)點(diǎn),著人衣袂,比及取水下山,驟雨一陣若送行者。當(dāng)時童叟吏民不下千人,咸額手歡呼,嘆為神奇。及歸途至城東五里北山上,已見首石之巔油然云起。到壇安位,官僚、紳士、耆老禮拜甫畢,云即四合,申刻小雨,歷酉戊亥子,甘露疊沛約半尺許。余秉燭聽雨,喜而不寐……”祈雨本是民間陋俗,但卻給這里留下不少美妙的傳說。
三溪地靈人杰。自唐至清,僅潘氏一族就出進(jìn)士逾百人,有“一門十進(jìn)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譽(yù)。我省當(dāng)代著名書畫家潘主蘭也是三溪人。1999年,三溪榮獲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愛想閑,嫁到三溪石門前。水碓米,柴對行,擔(dān)水門前溪,快活水頭田。”這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老民歌,盡管“水碓米,柴對行,擔(dān)水門前溪”的年代已成歷史。三溪的山寫不盡,三溪的水寫不完。這里每寸土地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
“水羨三溪好,山尤勝景多”。好山好水好人家,歷史文化名村三溪等待更多的人前來尋古采風(fēng)、游覽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