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平山在長樂市區(qū)太平橋北四里許,又稱鹿屏山。山高579。7米,“形勢六折,神秀平坦,固以為名”(劉則和《長樂縣志》),這里層巒疊翠,林泉郁秀,巖石嶙峋,亭榭庵堂隨處可見,擅一方之勝。
六平山歷史悠久。唐咸通年間,邑令王想在汾溪畔建汾陽王廟,并舍宅建觀音亭。宋代名儒、理學鼻祖朱熹為避偽學之禁,流寓長樂,見六平山山清岳秀,留題四字于小有天削壁上,楷體豎排,字大如斗,筆鋒極有個性,至今猶存。南宋太博陳俞,致仕歸里,在六平山上建“乾坤一草亭”,草亭雖倒,刻字尚存。宰相陳合(字惟善),長樂岱邊人,宋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先后擔任過祭酒、工部尚書同僉樞密院事,卸職歸里后移居城關東隅,開拓“小有洞天”,營造“天地四方宇”(地址即為現今的北澗寺),悠游其中,為六平山開山鼻祖。里人曹賢(字叔善),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官禮部主事、高州教授、太常博士,在“天地四方宇”故址上建“六平書室”作為讀書之處(后改名“東溪精舍”)。進士潘正(字彥方)亦在六平山上構書室;施賢建“黃庭道院”并筑亭于溪潭之上,亭名“清心”。明洪武年間,江田人陳洵仁罷官歸里后,受縣令王遵道的聘請到東溪精舍講學,所授泮生10人,不數年陸續(xù)登科高中,長樂之文風大振。其中狀元兩人,榜眼一人,其余七名泮生吳實、林應、周瑤、謝復進、高沂、高淮、林山喬也相繼中了進士。這是長樂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篇章。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精舍,幾間普通茅亭因此而蓬蓽生輝。陳洵仁,字思允,長樂江田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刑科給事中。本來陳洵仁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然而卻應訟父冤而“削籍回鄉(xiāng)”。對于東溪精舍,陳洵仁曾這樣描述:“中有茅亭一區(qū),曰‘東溪精舍’,邑之泮生吳子實、馬子鐸、林子應、高子淮、周子瑤、李子馬,謝子復進、高子沂、林子山喬、從弟全共十人,乃于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王君、廣文高君具聘幣,修禮詞,延余講學其間。”(見《東溪精舍》文)
談到六平山,不能不提到陳省父子。明萬歷年間,邑人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陳省致仕之年,花巨款買下大半座六平山,與其子陳所立苦心經營園林,“剪葛蕩蕪、剔泉滌峰”;父子倆在六平山上種松萬株、梅百株、竹千桿,建“初有”、“如有”、“少有”三庵,辟“小有天”、“如有天”、“朝陽洞”、“作麟洞”、“無底之谷”、“石林”、“曲水”等諸勝景。“搜崖剔谷,辟徑引泉,遂蔚為大觀。”并在六平山留下了“如有洞天”的石刻。(圖二)(見《長樂六平山志》)
獅首巖壁立千仞,“洞天山斗”(圖三)四大字氣勢恢宏。這是明刑部侍郎鄭世威的手跡。鄭世威,長樂首占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鄭世威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是一代名臣。80歲時,他寫下“世培忠厚”四字并制成匾,以示子孫,至今此匾還高懸在岱陽鄭氏宗祠里。近代,鄭家出了鄭振鐸這樣一位文壇巨匠,光耀鄉(xiāng)里,也與鄭世威有關。
緊挨“洞天山斗”的,是明長樂知縣夏允彝的題刻“江山全覽”(圖四),筆鋒蒼勁有力,至今仍赫然在目,令不少書法愛好者流連忘返。夏允彝,號緩公,嘉善籍,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禎丁丑年(1637年)進士,次年知長樂縣事。始終七載,諸弊悉除,百廢俱興,民戴如父母,欽若神明。”(引自《乾隆賀志》)另,“萬松嶺”三字摩崖石刻也是出自夏允彝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的兒子夏完淳。夏完淳生于崇禎四年(1631年),其父到長樂任職時,他方七歲。他經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賢祠一帶游玩,對六平靈山圣廟情有獨鐘,寫有《游五賢祠》一詩。“十四歲從父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允彝兵敗自殺,又與陳子龍倡議,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公事。易敗,他仍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罵洪承疇,被殺害。所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其斗爭經歷,悲歌慷慨。傳世的有《南冠草》等集。”(見《辭海》)夏完淳犧牲時才17歲,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愛國詩人。郭沫若曾寫劇本《南冠草》,把夏完淳的事搬上舞臺。
六平山幾度興廢,但一直是騷人墨客達官貴人的游覽勝地。萬編,字寅陽,江蘇丹徒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任長樂縣令。當年他曾陪上司福建按察司副使韓仲雍(字壁哉,江蘇高淳人,明萬歷甲辰進士)游覽六平山。韓仲雍見景生情,揮筆題詩云:“小隊經過自詰戎,穿云屐齒景堪窮。巖扉百折初聞犬,江練雙涵定蟄龍。偏是梅花宜凍雨,更教酒盞敵長風。相期不淺安瀾意,雁字行行繪長空。”此詩刻在“小有洞天”石門石壁上,字跡清晰,游人多有駐足。此外,清進士、禮部行人鄭純禮,舉人、崇安訓導鄭森榮等不少游人墨客,也為六平山留下許多瑰麗的詩篇,有的還直接鐫在巖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見。如今,六平山上尚存摩崖石刻50余處,已被列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真、草、篆、隸各呈其致,猶如藝術長廊,令人賞心悅目。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90歲時仍欣然揮毫親書“六平勝景”四字,鐫刻在宏偉壯觀的六平山山亭上,又為六平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