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記事起,杠面就是母親的味道。
端午節(jié)來臨,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收成一些小麥,兌成白白的面粉后,農(nóng)婦們就各展手藝,做成各色各樣美食,慰勞一家人一年的辛勞。一年以吃番薯米為主的經(jīng)濟匱乏時代的農(nóng)村,就是吃一頓杠面,也算是過節(jié)的改膳。
清晨,母親把兩斤白白的面粉倒在桌面,加水揉搓,讓面粉成為光滑的面團,并不斷繼續(xù)灑進干面粉,去除粘稠,增加面團的光滑。做杠面,是要付出力氣的活計,要想杠面有筋道,得不斷用力揉搓,直到有一定的彈性,適應(yīng)用力拉研不斷,這樣的面,煮出來才有嚼勁,好吃。
接著,就開始用搟面棍研搓了,搟成大大的圓餅式,再折疊再研搟,這樣的過程還需不斷灑進面粉,防止粘桌面。2斤的面粉,可以搟至五六十厘米見方的薄餅,再折卷待切。
這時,我們兄弟倆常常就搬來一張凳子,趴在桌面上,看著母親搟面。差不多了,母親就拿出菜刀和墊板,把折卷的面餅放在墊板上,細(xì)細(xì)的一刀一刀切成面絲。
當(dāng)年才三歲的弟弟就伸手在母親切下的面上,輕輕摳下還未散開的面條,母親切一下,弟弟摳一下,突然,弟弟“哎呀”一聲,鮮血從他的中指滴落。母親急忙丟掉手中菜刀,抱著弟弟到房間拿棉花與紗布,把弟弟切破的手指包起來。至今,弟弟的右手中指還有一些彎曲的痕跡。
這次端午節(jié)吃杠面的情景,留在了母親的記憶中,多年后,母親還常常說起。而我也是記憶深刻的,所以每次做杠面,到了切條時,總會想起這些難忘的經(jīng)歷。
面切好了,再繼續(xù)抓起面條抖散,并灑上面粉,就可以下鍋了。
烹煮的過程,也很有一些講究,需要沸水下鍋,才不會讓面條粘糊。湯水開了,再用慢火燒煮十幾二十分鐘,這樣的面條才有嚼勁,又不會使面條糊斷。
母親做的杠面,就是我們兄弟們的偏愛,可以筋道不糊,湯汁濃稠,在面條內(nèi)滲入了配料的鮮美,吃起來回味無窮。而這得益于手揉功夫到位。
傳統(tǒng)杠面有兩件配料是長樂人的最愛。一個是豬的筒骨,一個是豬大腸,這兩件應(yīng)該是杠面的經(jīng)典配料了。在杠面不斷成為長樂人經(jīng)典美食的過程中,配料也在不斷演變,如今最好的應(yīng)該是梭子蟹了。有紅膏的梭子蟹,一加入這道家庭小吃中,它的意義就非同一般了,因為梭子蟹太過貴重,所以用紅膏煮的杠面,就是接待貴賓的地方特色佳肴了。
如今,在長樂的杠面店,都會備有許許多多的菜品,在等待杠面熟透之時,可以先吃些店里現(xiàn)成的菜品或者小飲幾杯。家庭小食杠面,走上市面,成為長樂人朋友聚會的常見待遇,它既快捷方便又美味,就常見大家方便時或者周末呼喊:“請你吃杠面”!這已成為時尚的人間煙火,更是讓人談起就垂涎的記憶。但是,無論加多貴重的海鮮珍品煮扛面,也吃不到母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