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鄭和史跡館內有三寶,其中之一就屬三清寶殿銅鐘。8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全國征集文物,由于宣德時期的銅鐘文物價值極高,而三清寶殿銅鐘屬可移動文物,被征至“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目前,在鄭和史跡館內向游客展示的銅鐘是依照原鐘復制而來的。
三清寶殿銅鐘是鄭和第7次下西洋前,為其在長樂時期所建的“三清寶殿”所鑄造的。鐘上有銘文記載:“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fā)心鑄造銅鐘一口”,作為“永遠長生供養(yǎng),祈保西洋往迴平安吉祥如意者。”
鄭和史跡館館長陳遲介紹,銅鐘通高69厘米,壁厚2厘米,重77公斤,鐘身通體紋飾分九層,第一層是覆釜形鐘鈕雙龍柄,作為懸掛用;第二層為磨光式與銅鈕雙龍柄分隔更突顯龍鈕的抓壁力度;第三層為如意云氣紋;第四層為纏連方格回紋,是典型的宣德時期大量出現(xiàn)的紋飾;第五層為四五分開光八卦紋,內鑄銘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六層以云水波浪紋為主題;七層楷書銘文五組,共54字;第八層方格式回紋與第四層相呼應;第九層為底部磨光式葵口形。總體紋飾清晰、鑄造精良,是鄭和在長樂期間留下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物之一。
據專家考證,“天妃靈應之記”碑第十一行記載的“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而又發(fā)心施財,鼎建三清寶殿一所……,鐘鼓供儀,靡不具備”等語句,碑文中的“今年春”是指宣德六年春。按時間和季風的規(guī)律,春天應該是鄭和船隊到達長樂的時間,對照“天妃碑”的立碑時間記載“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鄭和是在立碑之后才離開長樂。按碑文考證,此鐘正是“鐘鼓供儀”中“三清寶殿”的鐘。清乾隆《長樂縣志》記載,“三清寶殿頹廢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后由知縣夏允彝同鄉(xiāng)紳馬思裕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再圯”。
據老一輩人回憶,解放前,銅鐘曾于吳航小學校園內作為校鐘。80年代初,原福建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顧問鄭麗先先生稱,抗戰(zhàn)時期,當地教育廳廳長鄭貞文(長樂人)指派專人護送“天妃碑”和這口銅鐘一起內遷至南平。抗戰(zhàn)勝利后,“天妃碑”運回長樂,而銅鐘卻仍然留在南平。
1984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活動,長樂人民在南山天妃宮遺址上建鄭和史跡陳列館。長樂一中教師張國英起草關于請求將鄭和在長樂鑄造的銅鐘調回長樂陳列報告,政府部門相當重視。據此,南平市文化館收藏的由鄭和鑄造的銅鐘調回長樂,給鄭和史跡館作為陳列展品,至此,銅鐘與“天妃碑”金石合璧。
(記者 陳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