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但在福州市長樂區(qū),我們還是感受到了那和煦的春風(fēng)與融融的春意。來自全省16家報社的副刊編輯、記者,踐行“四力”要求,深入走訪長樂的琴江滿族村、和平歷史文化街區(qū)和閩江河口濕地公園,一路見證長樂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成就,探尋長樂近年來所著力打造的“一生長樂”背后所蘊含的幸福密碼……
琴江遺響
踏入全省最大的滿族聚居村
——琴江滿族村
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村口廣場的石碑上
林則徐所題的“海國屏障”四個大字
蒼勁有力
不僅是對琴江重要戰(zhàn)略位置的
精準(zhǔn)概括
更是對這片土地上保家衛(wèi)國精神的
崇高禮贊
陳暖 攝
琴江,因閩江蜿蜒而過,其形恰似古琴而得名。它是鎮(zhèn)守閩江口、拱衛(wèi)省城的戰(zhàn)略要地。清雍正六年(1728),福州駐防副都統(tǒng)阿爾賽洞察其軍事價值,奏請朝廷,遣513名八旗官兵攜家眷進駐此地,建立了“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作為全國四大水師旗營之一,它的歷史比馬尾的福建水師還要早151年。
琴江水師的歷史,是一部充滿悲壯的戰(zhàn)爭史詩,中國近代沿海的重要戰(zhàn)役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直至1884年的馬江海戰(zhàn),它發(fā)出最后的絕唱。面對法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佐領(lǐng)黃恩錄率領(lǐng)水師旗營官兵,以血肉之軀奮勇抵抗,鮮血染紅了滔滔閩江。戰(zhàn)后,琴江沿岸撈上官兵遺軀500多具,其中葬鯉魚山200余具。
陳暖 攝
如今
鯉魚山上建起了抗法烈士陵園
門口“勿忘國恥”四個鮮紅大字
刺痛著每一個人的眼眸
每年七月初三
村民們自發(fā)來到閩江邊
放燈焚香,祭奠英靈
讓這份愛國情懷代代相傳
時光流轉(zhuǎn),水師旗營雖已成為歷史符號,但它在琴江留下的印記卻從未磨滅。福州將軍行轅保存完好,那棵與水師旗營同齡的榕樹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街巷布局獨特,呈“回”字形,宛如迷宮,處處透露著防御外敵的智慧。村里的木結(jié)構(gòu)房屋古樸典雅,與南方常見的青磚土墻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那別具特色的“定心門”,四扇或六扇的差別,無聲訴說著“兵”與“將”的不同。還有那貼在門上的滿文對聯(lián)、與福州話不同的“旗下語”,無一不彰顯著琴江濃郁的滿族風(fēng)情與獨特的滿族文化。
陳暖 攝
那些來自白山黑水間的八旗子弟
早已在閩江南岸落地生根
他們的后裔在這里
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
隨著琴江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開辦民宿、飯店和手工藝品店,在守護先輩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也享受著和平生活的美好。他們的幸福,源于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文化的熱愛,這是“一生長樂”幸福密碼的一部分。
和平浪語
離開琴江滿族村,向南而行
我們來到了和平歷史文化街區(qū)
街口
一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一小截幾近傾倒的舊城墻
幾只燕雀停歇其上
似要展翅高飛
仿佛在訴說著街區(qū)的古老與新生
和平街被譽為長樂的“千年府第街”,自南朝形成集市,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唐末,隨王審知入閩的望族大多在此定居;明清時期,這里更是達官貴人和富商云集之地。近百座古大厝留存至今,每一座都承載著歲月的故事。走過古街,就如同穿越了一部長長的長樂歷史。
陳暖 攝
在政府的精心修復(fù)和活化利用下,這些高門大宅重?zé)ㄉ鷻C。就像陳府,其第一任主人陳利事的發(fā)家經(jīng)歷頗具傳奇色彩。據(jù)說清康熙年間,身為海商的陳利事被海盜劫持。因能言善辯,海盜送他一船木炭。沒想到木炭里竟裝滿金條,陳利事因此一夜暴富。他買下了街區(qū)里原明朝萬歷年間兵部侍郎、少司馬陳省留下的36個院落,而陳府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如今的陳府
已被開辟為長樂士紳文化館
漫步其間
長樂從古至今的歷史圖卷
在眼前徐徐展開
海商文化、筆耕文化和士紳文化
在這里交融匯聚
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和平街盡頭的太平橋邊,一座雕塑引人駐足。一本展開的書卷上,刻著著名旅港長樂籍作家黃河浪的《故鄉(xiāng)的榕樹》。這篇文章曾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我懷念從故鄉(xiāng)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我懷念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站在古老的太平橋上,眼前榕樹依舊枝繁葉茂,小溪流水潺潺,仿佛能觸摸到作家心中那濃濃的鄉(xiāng)愁,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
陳琳瑩 攝
而這份熱愛
不僅是其個人的情感寄托
更是包括海外游子在內(nèi)的
廣大長樂人民
共同的精神紐帶
激勵著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拼搏奮斗
傳承和弘揚長樂的歷史文化
成為“一生長樂”的源泉與內(nèi)在動力
河口鳥鳴
位于閩江入海處的
閩江河口濕地公園
宛如一個鳥類的王國
踏入其中
我們便被這里獨特的自然魅力所吸引
圖片來源閩江口生態(tài)濕地和陳暖
濕地博物館的外形酷似一只展翅欲飛的海鳥,館內(nèi)陳列著各種珍稀候鳥的標(biāo)本和雕塑。工作人員介紹,閩江河口濕地公園總面積達2100公頃,核心區(qū)面積877.2公頃。這里有鳥類313種,其中水鳥166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7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目錄的有22種(極危5種、瀕危6種、易危11種)。其鳥類種數(shù)占全國鳥類種數(shù)的21.7%,占福建省鳥類種數(shù)的一半以上。每年在這里遷徙停歇和越冬的水鳥超過5萬只,更是世界上唯一同一區(qū)域存在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3種珍稀瀕危鳥類的濕地。福建閩江河口濕地于202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預(yù)備清單,2023年被選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陳暖 攝
我們乘坐電瓶車
進入保護區(qū),沿著棧道前行
這片廣袤的濕地
給人一種“荒涼”之感
河灘上鮮有人跡
只有各種候鳥自由自在地
停歇、嬉戲、飛翔
悅耳的鳥鳴聲在耳畔回蕩
在這里
鳥兒才是真正的主人
陳琳瑩 攝
而這份“荒涼”,背后是長樂為保護濕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長樂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創(chuàng)新退養(yǎng)還濕機制,清退養(yǎng)殖面積3197畝,回租回收養(yǎng)殖塘,擴大水鳥棲息地,恢復(fù)濕地生態(tài)功能,還將部分養(yǎng)殖戶轉(zhuǎn)變?yōu)闈竦毓茏o員,實現(xiàn)了從“人鳥爭地”到“人鳥相互成就”的轉(zhuǎn)變;大力治理互花米草,并種植蘆葦、紅樹林等2467畝,修復(fù)鳥類棲息地3142畝;建立海漂污染物治理長效機制,每日清理保護區(qū)全域垃圾,加強濕地的科研監(jiān)測與智慧保護。
陳琳瑩 攝
▲陳暖 攝
在觀鳥臺,我們用望遠鏡眺望遠方,只見池塘中白鷺佇立,低頭覓食;堤岸邊蒼鷺停歇,目光銳利;空中鳥浪翻騰,壯觀至極。閩江河口濕地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人們在這里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對這片濕地的守護和熱愛,同樣是“一生長樂”的幸福所在。
“一生長樂”
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景
更是長樂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它藏在琴江滿族村的歷史傳承中
藏在和平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文化底蘊里
藏在閩江河口濕地公園的自然和諧間
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用心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