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訊 現年53歲的鄭日升,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樸實、樂觀、有親和力。2011年,她被選區(qū)的選民推選為長樂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2016年,她又連任長樂市人大代表。六年來,她經常走訪選區(qū),幫助社區(qū)解決了的各種難點問題。
反映群眾心聲,提升居民生活環(huán)境與質量
“我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表,不為他們做點事說不過去。”這是鄭日升常掛在嘴邊的話。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勝德社區(qū)地下污水管網直徑小,很多分支排污管道堵塞嚴重,有些地方因排水不暢變成了“小內河”。特別到了夏天,天氣炎熱,很多堵塞的下水道污水涌上路面,臭氣熏天,給行人及附近居民、商家?guī)碇T多不便,群眾怨聲載道,也影響市容與市貌。
鄭日升根據群眾的反映與需求,提出《關于對河下街污水管網進行改造》的建議,希望市政府能給予撥付管網改造專項經費,盡快對該片區(qū)的污水管道進行改造。然而,這項建議因經費問題執(zhí)行起來有些困難,被列為B類。她不放棄,盡職盡責,多次跟主辦和協辦部門進行協調溝通。經過她的努力,該項建議辦理結果從B 類上升為A類。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有序推進中,目前正在進行前期工作。
勝德社區(qū)在河濱公園設置了一個文藝臺,時常舉辦各種活動。河岸對面的居民要過來觀賞節(jié)目,或者勝德社區(qū)居民想過江去西區(qū)公園休憩乘涼,亦或是學生想到對岸西區(qū)幼兒園上學都要通過三峰橋或鄭和橋才能繞過去,特別是傍晚時分,河下街熱鬧非凡,經常發(fā)生堵車,居民們覺得十分不便。
為了緩解該地區(qū)的交通壓力,方便群眾生活,也為了讓更多的文化資源供群眾共享,鄭日升提出了《關于在河下江沿江鋪設人行走廊》的建議,建議盡快修建一座連接河下街與西區(qū)之間的便民走廊,為廣大市民提供宜居的好環(huán)境。目前,該建議也已得到實施,前期工作已完成,今年5月將正式施工。
一件件建議、一次次督查,飽含著對群眾冷暖的關切;一趟趟走訪、一次次呼吁,體現著對群眾期待的重視。
鄭日升不僅督促建議實施,對于有的建議,她還一直努力關注、跟蹤。
2013年鄭日升提出了《關于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中加強社區(qū)教育的幾點建議 》。這個建議對于提升市民素質、建設文明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卻是個不能馬上見成效的大工程,她經常邀請省、福州市的教授、專家為社區(qū)居民做講座,潛移默化提升群眾素質。這些為提高社區(qū)居民素質而量身定做的講座,寓教于樂,深受居民喜歡。
設立人大代表工作室?guī)椭鷧f調解決群眾糾紛
基層是最接地氣的地方,只有到最基層的社區(qū)中去,才能更好地了解、服務社區(qū)。
為了拓寬人大代表與群眾聯系的渠道,勝德社區(qū)于去年9月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鄭日升則負責這個人大代表工作室日常工作,每周一次人大代表接待日,集中民意、反映民情。
“我們制定了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工作制度,原本是規(guī)定每月15日為人大代表接待日。”鄭日升說。
后來社區(qū)居民對人大代表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認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人大代表工作室的服務窗口作用,讓其成為一個經常化、制度化的工作平臺,社區(qū)與鄭日升協商后決定,將每月一個接待工作日改為每周一次接待日。
群眾法制意識薄弱,日常糾紛多發(fā)。鄭日升在日常工作中幫助協調解決群眾糾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并向群眾宣傳政策法規(guī),提升群眾法律意識。同時,傾聽群眾呼聲,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認真梳理并及時解決。
積極推動移風易俗工作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鄭日升不但積極反映群眾心聲,為民代言,她還關注社會熱點,服務大局,發(fā)揮作用,為長樂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月17日,河下街河濱公園的勝德社區(qū)文藝臺熱鬧非凡,“文明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文藝演出勝德專場在這里舉行。演出節(jié)目精彩紛呈,讓群眾在歡聲笑語中感受文明新風。此次演出還邀請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顧問邱登輝老師創(chuàng)作福州話方言相聲《好高伯請酒》。當晚,邱登輝老師還親自登臺演出該節(jié)目。當晚的文藝演出獲得在場群眾的一致好評。
在此次移風易俗文藝演出活動中,鄭日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人脈關系,邀請邱登輝老師創(chuàng)作福州話方言相聲《好高伯請酒》。
“現在我們全市都在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剛好邱登輝老師是我朋友,我就拜托他創(chuàng)作福州話方言相聲。”鄭日升說,在籌備移風易俗文藝演出的過程中,她還幫助協調解決資金問題,確保演出能順利進行。
鄭日升還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做志愿者,為人大代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我現在正在思考怎么幫助閑置人員就業(yè)。我打算通過有關單位為閑置人員提供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yè)能力,解決閑置人員的就業(yè)問題,提高他們的社會認同感。”鄭日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