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鎮(zhèn)閩鵬村里隱藏著一個只有一戶人家的村落,除了周邊村莊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此還有印象外,幾乎不為外人所知。
在70歲的卓財財老人引領下,我們穿村過巷,在一塊四面水田的空地上,發(fā)現(xiàn)了幾間石頭房。藍天、綠樹、農(nóng)田、菜地,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形成一副美麗的田園圖畫。
何厝里:一屋一戶一村落
久棄不用的豬圈
不見炊煙的村子
何厝里就在小路邊,毫不顯眼。一座破敗的木板房、一個長滿雜草的荒廢院落、一口內里長滿苔蘚的古樸方井、一方舊時用作洗刷衣服的大石臼、一株高大蔥郁的樟樹,這就是“何厝里”的全部地盤。房子主人在十多年前搬離此地,于是,舊房屋在風雨飄搖中顯得更加落寞。
繞著何厝里僅有的房屋走一個來回,只見灰黑的瓦片屋頂爬滿不知名的綠油油的藤蔓,東邊院落的石頭圍墻還剩一米多高,堆砌十分工整、美觀,可以想象當年修建這家宅子的何姓祖先生活是勤勞富足的。依著圍墻修砌的是豬圈和雞圈。院子中,棘刺橫生的野草相互纏繞,蔓延在光滑的青石階上,密密麻麻的讓人無從下腳。屋前廊檐的木柱子已經(jīng)腐朽,輕輕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板,不見煙火的冷灶臺、還沒來得及燒掉的一捆稻草、空空如也的水缸、被蟲子蛀掉的條桌,還有滿地碎瓦片,一切都那么富有生活氣息,似乎只要拂去厚厚一層灰塵和蜘蛛網(wǎng),過了明日主人就會回家來。
何厝里的過去和現(xiàn)在,東卓村最熟悉情況的老人家們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何厝里唯一的這戶人家有兄弟二人,老大一家已經(jīng)搬到福州新店,不常回來。老二今年50多歲,他在離舊房子幾百米遠的地方蓋了新房。
站在離舊房子不遠的大樟樹下,順著卓大爺指點的方向,可以看到老二新家。或者說換個方位,只要從新家的二樓陽臺望過來,何厝里的一切就可盡收眼底。
方形古井,至今仍有周邊鄰居使用
洗衣用的石臼和石板
何、卓之間的淵源
“很早以前,何厝里出大戶,生活非常富裕。周圍這些土地全是何厝里的。有何家女兒嫁到鵬謝村,把整座金牛山作為嫁妝陪嫁過去。如今鵬謝村人丁興旺,逢年過節(jié)便會過來祭祀當年埋葬在金牛山上的祖先。”卓財財老人介紹,房子周圍的石頭厝和田地如今都是東卓村民的財產(chǎn)。
何厝里不靠海,當時的村民僅靠種田為生,十分貧窮。農(nóng)村人氏族觀念強,為爭奪資源,時常發(fā)生爭執(zhí)。當卓姓人口漸漸多起來,何姓人家爭奪不過,生活更加艱辛,就把土地賣掉,搬離家鄉(xiāng)討生活。卓大爺回憶,在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何厝里已經(jīng)只有幾戶人家,50年代“土改”之后,何厝里就剩下了這么一家。據(jù)他所知,金峰鎮(zhèn)也有兩戶從這里搬出去的人家。
關于“卓強何弱”,老人們給我們擺了個龍門陣,講述起流傳下來關于何、卓兩村之間的故事。
很早以前,記不清年代。何厝里背靠金牛山,村前的牛塘(東卓湖)水域寬闊,是水牛的安樂窩,風水極佳,故此村里人丁興旺。那時候,相鄰而居的東卓村人才遷來不久,生活條件遠遠比不上何厝里。家財萬貫的何員外,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寶貝女兒嫁給了一個識文斷字且很有福相的卓姓英俊小伙兒。
有一日,卓姓親家和何員外開玩笑說:“你的女兒嫁給我兒子,難道不擔心你們的風水被我們卓家引走了?”何員外笑著說:“女婿也是半個兒,有什么好擔心的,你那一半也算是我的。”
為方便何小姐回娘家不用繞水塘而行,何員外在兩村之間的牛塘葫蘆腰處修建了一座石橋,就叫金牛橋。橋修建起來,何小姐回娘家也不用繞遠路了。不知何時開始,東卓村開始興旺,何厝里卻漸漸衰落。似乎何厝里的好風水真的隨著石橋流到了東卓村。
冷清的灶臺
留守何厝里的王大娘
何家人僅剩的家族記憶
如今,仍留在村里的何厝里人家僅剩一戶。何家老二并不在家,他去一家工廠上班了,電話里,他也說不清何厝里的由來。何家兄弟倆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娘,久病臥床,盡管身體虛弱,但思維清晰。
大娘名叫王留妹,娘家父母家在青口、蘭圃一帶。1941年,福州第一次淪陷,她與家人也開始了逃難生活,父母帶著哥哥弟弟去了南平,為了生存,把她送給當時住在她家隔壁做生意的何家人,于是,只有9歲的她就跟著來到了何厝里。
王大娘記得小時候聽公公婆婆講過,何姓祖先是從鶴上北山荷葉垱那邊搬過來,何時遷來,公公婆婆沒說,估計他們也無從得知。口口相傳的家族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遺漏殆盡、所剩無幾。王大娘剛到何厝里時,村里還有7、8戶人家,除了在附近村莊做小生意的,常住的有3、4戶。她回憶,小時候看到族人結婚,祖廳墻壁上貼著表字“何七何八”,應該可以說明當時何氏人家人丁興旺。
“村里的這座房屋原本比這更大,真正稱得上大厝,因為年久失修而坍塌,推倒重蓋才成現(xiàn)在這樣,要是把院子里的雜草清除干凈,大厝的地基還能找到。”王大娘說。那時何姓幾家人住在一起,后來國民黨抓壯丁,好些年輕人被抓走,再加上生活越發(fā)困苦,為了謀生,族人們一家一家搬走。怕房屋被外人買走受欺負,大娘的公公就把族人的房子全買了過來。
“現(xiàn)在這些族人都斷了聯(lián)系沒了來往,大多都找不到了。”王大娘的語氣中有遺憾也有無奈。現(xiàn)在她的一家已經(jīng)很好地融入到卓姓家族的生活,遇上捐資建禮堂、祭祀神明這些村里集體活動,兩個兒子都積極參加,出錢出力。
如今,大娘的大兒子在福州生活,她的孫子們也已娶妻生子,漸漸適應在他鄉(xiāng)的生活。等他們的兒子長大或者再下一代出生,他們可會記得,故鄉(xiāng)何厝里在何方?是否還有跡可尋?
(吳航鄉(xiāng)情報 陳燕琴 黃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