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起,甘蔗熟。望著豐收在望的11畝甘蔗,畬族青年蘭謝才的心里有說不出的甜蜜,“再過兩個月就可采收上市,到時收入六七萬元沒問題”。
蘭謝才是福安市坂中畬族鄉(xiāng)彭家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他依靠種植甘蔗、農閑時打雜工,順利甩掉“貧困帽”。“今年底前,我們村像蘭謝才這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望全摘帽。”村支書吳云生說,5年間,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兩番多,去年達1.9萬元。相信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彭家洋村的百姓一定會更滿懷信心地走向富裕。
3年前,蘭謝才因父親患癌、母親患白內障,兩個孩子年幼,靠打零工勉強糊口。對此,鎮(zhèn)村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鄉(xiāng)里鼓勵我們貧困戶種糖蔗,每畝補貼1000元,市扶貧協(xié)會等部門還送來甘蔗苗,農技部門予以技術指導。今年我種了糖蔗11畝,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投工投勞就可以。”蘭謝才笑言。
令他更開心的是,今年5月,他拿到易地搬遷“造福工程”的補助資金7.5萬元,再從親友處籌借3萬多元后,告別了土坯房,舉家搬進二層新房。
彭家洋村是個畬漢共居村。2012年,彭家洋村被確定為福安市扶貧試點示范村。此后,村里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fā)展水蜜桃、糖蔗等項目,逐漸擺脫貧困。去年,村里利用幫扶資金成立合作社,吸收村民和5戶貧困戶入股,在櫻花樹下套種食用菌。貧困戶不僅可參加分紅,還有務工收入,一塊地兩份收益。今年,僅食用菌一項,就可為村民增加收入八九萬元。
為改變村容村貌,村民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廣場里引種櫻花、梅花、紫薇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后來還獲評省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示范點。
“彭家洋村離福安中心城區(qū)不遠,今后,要鼓勵村民到城區(qū)打工,吸引市民來村里休閑游,將村里打造成集旅游觀光、畬家風情于一體的富春溪西岸特色農業(yè)旅游村莊。”吳云生興奮地說。(記者 李向娟 通訊員 林耀琳 吳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