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天齡
(1830-1878年),字受恒,號錫三,咸豐庚申(1860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左春坊右庶子,江蘇學政、署國子監(jiān)祭酒。人又稱之為“林學士”。金峰鎮(zhèn)仙山街(今仙高行政村)人。
林天齡自幼好學,記憶力極強,讀書一目數(shù)行,十歲嫻韻語、習帖括,卓然成篇。正值求學之時,其父不幸逝世,由于家徒四壁,面臨失學,同里舉人陳學瀾剛好開辦私塾,看他才華出眾,不但免費收其為學生,還供應(yīng)伙食,并將女兒許配給天齡。
△ 抱柱楹聯(lián)是林天齡在江陰任學政的時候所撰
他18歲補博士弟子員,尤工詩賦,得到彭蘊章學使的賞識,欣然勖勉。于是天齡更加勤奮,博覽群書,研習古今名儒之長,學識達到極高的境界。當時閩中英雋才子,成立“南社”,切磋詩文。天齡與社中楊叔懌、郭式昌、陳遹祺等,因文才超眾與天齡同為虎年生,稱為“五虎”。為官后,天齡因擬《治安策》三篇為朝廷賞識,召入上書房,后又受命在弘德殿行走。穆宗親政后,林學士疏列十余條,皆中時政要害,深得穆宗器重。不久,奉命視學江南,“目不停覽手不停披者月余”,以致肺病更加嚴重。后又視學松江,日夜操勞,心力交瘁,“雖在病中,不輕假手”。“卒之日,猶親書試題,手校試卷也”。
林天齡為官清廉,執(zhí)法極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勤政愛民,嚴以律己。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朝廷準其入名宦祠祭祀,追謚“文恭”,生平事跡載入國史館并立傳。 林天齡對家鄉(xiāng)充滿深厚的感情,閩省開籌濟困,他首倡施衣施粥,即日郵致千金。他對家鄉(xiāng)貧困的親朋戚友,總是盡力救濟,故告助者,接踵而來,而自己則粗茶淡飯,儉樸至極,甚至阮囊羞澀,靠夫人變賣首飾過日;著有《林錫三先生遺詩》,有關(guān)福建家鄉(xiāng)題材的詩有《宛在堂禮十四先生》《臺江雜詠四首》《外舅陳學瀾先生》《五日小西湖即事》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