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人文概況 >> 正文

閩江炮臺:馬江海戰(zhàn)的硝煙記憶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7-07-12 14:14:30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提起閩江炮臺 ,我們就聯(lián)想到中法馬江海戰(zhàn)。根據(jù)資料記載閩江下游共有40座炮臺,這些炮臺從福州倉山區(qū)的煙臺山上,一直沿著閩江的走向,綿延到最東面的連江壺江島上,長近百公里,其縱深部署程度,在全國江防中居第一。

  閩江口自明代以來,便均是防御的重點。沿江村莊為了抵御倭寇入侵,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軍事堡壘,炮臺作為其中一部分。清初,朝廷大規(guī)模修建炮臺,長門炮臺 、北岸炮臺、南岸炮臺等都建于這個時代。當時的福建沿海,還留有不少城池式的堡壘,可經(jīng)歷了第一、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大部分都陷落了。所以從1866年福建船政創(chuàng)辦后,閩江下游兩岸防御體系近現(xiàn)代改造步伐加快,即以炮臺式要塞體系替代城池式防御體系。

  一、長門炮臺

  在眾多炮臺中,長門炮臺算是最出名的一座,先后經(jīng)歷了中法海戰(zhàn)和福州抗日戰(zhàn)爭,位于福建省連江縣琯頭鎮(zhèn)的長門村。這里與南岸的金牌門僅隔一箭之地,素有扼江控海之險。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時設五虎巡檢司于長門,每年春秋二汛巡防至馬祖、澎湖列島,到了清朝便設立長門提督衙門,民國時期設立閩廈要塞司令部,駐軍多達十幾營,防衛(wèi)森嚴。

  長門村中有一座長門山,又叫桃源嶺,海拔77米,山巔上有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古炮臺遺址,因山而名,人稱“長門炮臺”。實際上在明清時期,“長門炮臺”并非專指長門山上的這一座炮臺,而是閩江口北岸的禮臺、電光山、射馬、劃鰍諸臺及南岸的金牌、獺石、煙臺(燕京)諸臺的總稱。當時在長門山上分設有山巔炮臺和江岸炮臺,其中山巔炮臺因曾設探海燈于此,又名“電光山炮臺”,江岸炮臺備軍艦進出口禮儀之用,故稱“禮臺炮臺”。如今位于長門山上的炮臺實

  際上是“電光山炮臺”,因它是北岸諸炮臺之首,又是現(xiàn)存中國最古老、最大的炮臺,所以人們習慣性地簡稱它為“長門炮臺”。

  從光緒年間薩鎮(zhèn)冰族叔薩承鈺撰寫的《南北洋炮臺圖說》中可以看到,閩江沿線的明清海防炮臺群,自東而西,依次有壺江炮臺、黃霞寨炮臺、長門山炮臺、金牌炮臺、閩安炮臺、南岸炮臺、南般炮臺、田螺灣炮臺、圓山水寨炮臺、琴江炮臺、羅星炮臺和馬限山炮臺等11座,實際長度約35.2公里。其中對長門山炮臺的描述為“長門山炮臺左接琯頭,右通焦尾,前控金牌壺江,后枕大坪東岱,五虎排牙,兩龜守口,洵為天然保障也”,可見其兵家必爭的地位。

  據(jù)《連江縣志》記載,長門炮臺始建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后在長門設統(tǒng)領衙門,有練兵較場、兵營、彈藥倉庫等設施。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云貴總督林則徐回籍養(yǎng)病,抱病乘船到閩江口五虎礁和閩安、長門等要塞察看形勢,對長門、金牌炮臺重新規(guī)劃督建,初建時為土炮臺,環(huán)山砌筑石城墻,墻高3米多,厚1米,東西嶺要隘處各建有圓形拱門洞一處作為通道,城垣外挖有深溝,寬2至3米,深2米許。

  光緒六年(1880),在長門山設立“閩口要塞總臺部”,電光山炮臺共安裝德國和英國造的大炮5門,配官兵145名,并有探照燈裝備,供許多問題監(jiān)視敵艦,配兵10名,總臺部統(tǒng)管閩江口各炮臺兼帶陸營。

  光緒八年(1882)將土炮臺改建重修,始具規(guī)模,平面呈圓形,由主臺、炮位、操場、營房、彈藥庫、電光設施等組成城堡式建筑,營壘直徑約95米,厚0.8米,最高處6.5米,占地50畝,外墻基座和上層內(nèi)部均采用花崗巖大條石砌就。炮位的圍墻用糯米漿、紅糖、石灰、凈沙夯筑,厚3米多,十分堅實,中間用巨大優(yōu)質(zhì)枕木頂柱,靠外緣第一層臺座安放大炮,往里再下一層用作兵營宿舍、

  彈藥庫、活動室等。炮臺背面的緩沖區(qū)設300平方米的大校場、閱兵臺、議事廳,高處有指示旗臺。臺地上至今還遺存兩門造型相同的炮位,連環(huán)炮臺原來裝備著李鴻章從德國購進的10多門克虜伯大炮,目標鎖定閩江入海處。據(jù)說當年這里裝備的大小炮共幾10門,現(xiàn)在,山頂只有一大六小7門炮,是某年拍電影時留下的仿制品。在炮臺側(cè)面還遺留著當年作戰(zhàn)的地道,有三個出口,深不可測。

  光緒十八年(1892),清廷重修長門電光山主炮臺,安大炮5門,配兵145人,統(tǒng)轄電光山、劃鰍、煙金(煙臺、金牌)、巖石、閩安等6座炮臺。

  長門炮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幕發(fā)生在光緒十年(1884)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中。光緒十年閏五月二十二日(7月15日),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率艦隊侵犯閩江口,以“游歷”為名,強行經(jīng)長門進抵馬尾港,與清北洋海軍福建水師對峙。扼守長門的福州將軍穆圖善移駐連江,親臨前線指揮。并在長門炮臺上部署德國克虜伯炮五門(210毫米口徑一門,170毫米口徑四門,另有200斤、300斤不等的土墩炮數(shù)門),對岸的金牌炮臺則有克虜伯炮兩門。

  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3點45分,中法馬江海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不到半個小時,倉促應戰(zhàn)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初四上午,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使之變成一片廢墟,初五,法軍在羅星塔登陸,奪三門克虜伯炮,此后幾天,因見進攻福州的意圖無法實現(xiàn),又怕被封鎖在港內(nèi),法艦不得不悻悻而退,駛向下游,并一路逞兇,逐次轟擊閩江兩岸炮臺,因各處炮臺設計是炮口朝向閩江口,無法攻擊從上游駛來的敵艦,以致幾代福建督撫苦心經(jīng)營的福建海防體系如摧枯拉朽般毀于一旦。

  當法國海軍提督孤拔在《英雄進行曲》的樂聲中,在大炮的轟鳴聲中,率領著以旗艦“伏爾泰號”為前導的法國遠東艦隊向東海駛?cè)ゼ磳⑻銮遘姺谰€時,

  長門炮臺的炮聲終于讓他吃了大虧。

  長門炮臺原是閩江的第一道屏障,如今卻成了最后的關(guān)卡。海戰(zhàn)打響后,福州將軍穆圖善親率八旗洋槍隊三營和陸營統(tǒng)領王得勝駐守長門要塞,督勇抗敵。初五,法艦企圖打通出海口,開始攻擊長門炮臺,駐守長門炮臺的副將洪永慶、陸營守備康長慶等開炮迎擊,法艦連中2炮,重傷欹側(cè),旋即退去。初六至初九,法軍為求出口,集中八艘兵船內(nèi)外夾擊長門、金牌兩炮臺,清兵奮起反擊,打敗了一次又一次進攻。初七,駐守金牌炮臺的金牌汛右營游擊楊金寶準確地擊中了法軍旗艦“伏爾泰號”,據(jù)說法國海軍提督孤拔就是在這一炮中身受重傷,最終埋骨澎湖,與他一同斃命的還有他的上尉副官和傳令兵,而那座擊斃孤拔的大炮因缺了個角,被尊為“缺嘴將軍”。初九,法艦“拉加得桑尼亞號”從基隆趕來閩江口,闖入長門水道,被長門炮臺連連擊中,前弦裝甲被擊穿,主炮底座受創(chuàng)失靈,在死傷近十人后倉皇逃竄。雖然取得的勝利鼓舞了民心,但長門炮臺在法國海軍強烈的炮火下嚴重損傷,金牌炮臺則被全部摧毀。初十,法軍全部駛出閩江口,駐泊馬祖澳,馬江海戰(zhàn)以中國慘敗告終,唯一可值得后人津津樂道的是擊斃了法國海軍提督孤拔。

  二、北岸炮臺

  北岸炮臺位于亭江鎮(zhèn)的亭頭南般村臨江的一座叫做“北雁山”的小山包上,因地處閩江北岸而得名,又稱南般炮臺、亭江炮臺。南般村上連閩安鎮(zhèn),下接東街村、長柄村,南面隔著田野瑟洪塘村、西邊村相望,南面臨江。與之對應的是閩江南岸、長樂猴嶼鄉(xiāng)象嶼村南雁山上的南岸炮臺,二者遙相響應,在江面上形成交叉火力,人稱“閩安門”,是閩江上的第二道天然險關(guān)。在光緒年間薩鎮(zhèn)冰族叔薩承鈺撰寫的《南北洋炮臺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是沿江十一座炮臺之一:“北岸坐西向東,群山擁后,南屬閩安鎮(zhèn),北由亭頭可達連江,地隸閩安右營,

  與南岸對峙,有龍蟠虎踞之勢”。

  北岸炮臺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是為對抗鄭成功而設。《清史稿》記載:“順治十五年(1658)筑(閩安)城,置戰(zhàn)船、南北岸炮臺”。道光三十年(1850)秋冬,林則徐“數(shù)乘扁舟至虎門、閩安諸海口閱視形勢”,主張陳設重兵于閩安鎮(zhèn)至五虎門一帶,并著手組織人力物力對閩江口內(nèi)的一些炮臺進行重修,其中就有北岸炮臺,《閩縣鄉(xiāng)土志》對北岸、南岸、田螺灣炮臺的記載是:“岸上建炮臺,本林文忠造,臺前樹竹為障,我有窺敵,敵不能窺我,真天險也”。光緒六年(1880)對炮臺進行重修。光緒十年(1884)中法馬江海戰(zhàn)爆發(fā),法國遠東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退出時從上游方向沿途摧毀閩江兩岸炮臺,七月初五下午,法艦集中炮擊南、北岸炮臺,并派陸戰(zhàn)隊登岸包抄,毀壞炮臺,奪去大炮數(shù)尊。光緒十一年(1885),署理船政大臣裴蔭森奏請在閩安門兩岸山上建暗炮臺,鑿洞安炮,第二年炮臺建成。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炮臺又遭日軍破壞,其后再獲重修。1996年,亭江鎮(zhèn)政府對炮臺進行重修,從遺址中挖出三門土炮。

  北岸炮臺是近代典型的海防岸炮陣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周長12丈,分山巔的主炮臺、山邊突出部的前沿炮臺、江邊的岸畔炮臺群三部分。在高約20米的小山上,露天的主炮臺用三合土和著糯米稀飯而筑,極其堅固,成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墻厚3.3米,內(nèi)徑18.3米,安放大炮一尊。

  前沿炮臺在主炮臺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180多平方米,內(nèi)有3個炮位,配備小口徑火炮,用于定向攻擊近距離江面和岸邊目標,掩護主炮臺安全,炮位基礎用三合土構(gòu)筑。

  山下的岸炮臺設五個定向炮位,在六個墻墩間安裝五門大炮。墻墩用三合土

  筑成,底部為橢圓形,呈下大上小形狀。左右兩個墻墩之間中軸線距離約9米,中間墻距2.3米,前后縱深6米,兩墻墩間用硬木嵌入,聯(lián)為一體,其上覆蓋三合土,加以夯實,作為炮位頂蓋。頂蓋厚約1米,內(nèi)距地面約2米。五門120毫米克虜伯后膛炮或80—120磅彈阿姆斯特朗炮的炮軸安裝于兩墻墩中間硬木上,以此承受火炮發(fā)射時產(chǎn)生的后座力。火炮處于兩墻墩之間約有60度射界,可以對江面中、近距離的目標進行射擊。五門火炮陣地成一字形,陣地左右寬約50米,前后縱深約12.1米。

  主炮臺靠后的山坳里建有彈藥庫,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亦是三合土包裹石塊建成,掩體厚實安全。彈藥庫與炮臺、炮臺與炮臺間挖地下隧道相通,中間還建有地下室供士兵休息。

  三、南岸炮臺

  南岸炮臺(包括里岸炮臺),位于長樂猴嶼鄉(xiāng)象嶼村南雁山古寨與過嶼山之間,與亭江南般村北岸炮臺對峙,扼閩江下游之“咽喉”,為軍事塞。始建于清順治五年(1648)。道光四年(1824)重筑。甲申中法馬江海戰(zhàn)時炮臺大部門被毀,光緒十二年(1886)修復。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又遭日均飛機轟炸,破壞嚴重,后重修。

  南岸炮臺是個大兵營。它像只半彎牛角,小頭在過嶼山洞口,大頭在南岸山大溪邊至泰山宮左前側(cè)山包(古寨),兩頭直線距離近千米。兵營布局齊整,有主炮臺、前沿炮臺、彈藥庫、練兵場、煙墩(烽火臺)、指揮所、士兵區(qū)、家屬區(qū)等相關(guān)設施。主炮臺在南雁山左側(cè)。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長的巨型炮臺,安放大小炮4門。周圍辟以大埕,俗稱跑馬場,為士兵出操和火炮訓練場。右側(cè)山邊是彈藥庫、休息所等。

  前沿炮臺共有兩處。一在南雁山麓右側(cè)江邊石崖上,掩體凹字形,半地穴式,

  長10米,寬5米,深4米。前擋墻厚度4—6米,炮洞高1.5米,寬0.9米,安放四門小炮,從炮洞中探視江面,異常清楚。一在過嶼山洞口,掩體半敞。擋墻厚2米,高3.5米,長22米,安三門小炮,控制著半月形江面。炮臺后側(cè)的山旮旯筑一小彈藥庫,巖壁上也鑿有數(shù)個貓耳洞。

  這兩處前沿炮臺雖相距數(shù)百米,由于設計精到,實戰(zhàn)中火力交叉,形成牢固的陣地鏈,能有效地支援主炮臺。

  古寨設總指揮部、煙墩(烽火臺)、營房、軍中倉庫等。北向可與北岸南般炮臺聯(lián)絡呼應。南向出寨門,大路接村居、道頭。小路接相鄰大溪寨、長福寨兵營,遠的可到長樂縣城。營內(nèi)各處路徑貫通,行動便捷。

  南岸炮臺除了置前沿炮臺外,還有家屬區(qū)、小火炮訓練場、小操場等,并在東向設城門。城下是可八人并排行走的大路,此路往西過閘橋接南岸炮臺。

  整個營區(qū)的炮位、掩體、壕溝、煙墩、兵房、城墻,以及大小道路等,均用三合土摻糯米糊搗筑而成,其牢固程度混凝土未必可比。

  中法馬江海戰(zhàn)時炮臺大部分被毀,光緒十二年(1886)修復。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又遭日軍飛機轟炸,損壞嚴重,后重修。解放后,南岸炮臺幾經(jīng)人為破壞,特別是1992年建液化氣供應站時,主炮臺、指揮部、煙墩等均消失在推土機和炸藥爆破聲中,遺址大面積被毀損,甚是可惜!

  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說,1884年8月23日,法寇頭目孤拔率領法艦利用落潮有利時機闖入閩江口向我水師發(fā)起攻擊,致使我水師傾刻覆沒,官兵700多人罹難。噩耗傳來,南岸炮臺軍兵嚴陣以待,決心與敵拼死一戰(zhàn)。當25日法寇退卻時,他們與北岸炮臺聯(lián)手打擊侵略者,因武器火力懸殊,官兵傷亡嚴重,終致炮臺失守,余下部隊只好抄小路往大溪寨撤退。誰知在山梁下又與法軍陸戰(zhàn)隊遭遇,惡戰(zhàn)在

  此展開。炮臺官兵又遭重創(chuàng),法寇也有數(shù)十人傷亡。一時間鮮血染紅了閩江。為了悼念死難官兵,讓后人永遠銘記法寇的這筆血債,象嶼村群眾把達道山梁稱為紅毛山。

  如今,馬江海戰(zhàn)的硝煙早已散去,浴火重生的閩江兩岸顯得更加美麗。冰冷的鐵炮,斑駁的炮臺,像一張張延綿的畫卷,書寫著她的前世今生,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

  (作者 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