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歷來就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在這片熱土上,名人輩出,群星璀璨。單單是南宋末年,就出現(xiàn)了多名民族英雄,他們大都可以與岳飛、文天祥齊名,有的滿門忠烈,有的愛國愛鄉(xiāng),有的舍生取義,為民族樹立了魏巍屹立的人性典范,也為長樂這個千年古邑增添了許多瑰麗的色彩。
接下來,小編和你一起領(lǐng)略長樂歷史上有名的五忠義的事跡。
老江田陳公榮
長樂江田村人,太學生。宋朝末年,陳公榮回鄉(xiāng)隱居。后京都失陷,皇帝被俘,陳公榮得到消息后,變賣家產(chǎn),募兵抗元,共召集義兵一千多人。后趙罡在福州稱帝,文天祥見到他抗元的決心,推薦為福清知縣,兼行軍司馬。
元軍大舉南下,陳公榮帶領(lǐng)兒子、侄等江田族人一千多人,與元軍大戰(zhàn)鳳凰山下,子、侄均壯烈殉國。
南宋滅亡,陳公榮回歸江田,告誡族人,不得在元朝為官。江田族人在村里為陳公榮、其兒、其侄三人建造“三忠祠”,讓后人景仰。
嶼頭高應松
長樂嶼頭人,開慶元年(1259)登進士,南宋江山垂暮之時,朝中文武官員紛紛奔散,只有高應松等9人留下。高應松被任為中書舍人,又改任工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等職。隨后,皇帝、太后等被俘虜,高應松一同被押解北上。他毅然絕食七天,壯烈殉國。明朝洪武間謚為“文忠”。
洽嶼林起鰲
林起鰲原籍浙江,保祐元年(1253)進士。歷任兵部郎中、朝請大夫、仁和知縣,南劍知州等。
元軍直驅(qū)中原后,林起鰲與張世杰一起立趙罡稱帝于福州,并輔助文天祥在南劍洲設立都督府,抵抗元軍。趙罡后又逃往泉州、廣州。南宋滅亡,林起鰲躲避元朝追殺,隱居在文武砂的洽嶼,成為長樂文武砂洽嶼村林氏村民的始祖。
東渡楊夢斗
楊夢斗玉田鎮(zhèn)東渡村瓊琪店自然村人,南宋保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榜進士。
元軍南下時,楊夢斗官授揚州都統(tǒng)使,扼守要塞。他帶領(lǐng)叔侄四人與揚州軍民全力抗擊元兵,終因兵力懸殊,寡不敵眾,兵敗城陷。楊夢斗闔家偕部將赴揚子江鑿舟自沉,壯烈殉國。
阜山陳文龍
陳文龍生于莆田,長在長樂,就讀于阜山明教堂,咸淳四年(1268)殿試狀元及第。先后任職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郞、監(jiān)察御史等,后因得罪權(quán)貴賈似道,被謫回老家長樂。陳文龍在長樂倡修陳塘港水利工程,造福長樂鄉(xiāng)梓。
元軍威逼中原,直驅(qū)南疆,在陳文龍的召喚下,陳文龍出任參知政事,臨危受命,毅然舉起“生是宋臣、死為宋鬼”的旗幟,與元軍大戰(zhàn)于興化城,終因寡不敵眾,城陷被俘,被押往杭州時,在岳廟盡忠殉國。
圖文/林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