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人文概況 >> 正文

從長樂黃岐澳 考閩國甘棠港(續(xù)談)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4-07-04 08:24:52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我們曾寫過《從長樂黃岐澳 考閩國甘棠港》一文,提出甘棠港在長樂(見《吳航鄉(xiāng)情報》2014年6月25日4版)。也有學者撰文認為甘棠港在瑯岐島。多蒙專家學者們關(guān)注甘棠港課題的研究,針對拙文提出一些相關(guān)的問題,我們今擇部分問題予以解答,結(jié)合一些新的資料,繼續(xù)作些考證,進一步證明甘棠港真正遺址是在長樂,而不在瑯岐島。

  1、長樂黃岐澳在哪里?

  長樂市文嶺鎮(zhèn)石壁村“貓山(北貓山)”與之北的前董村“棋山”之間的澳口稱黃岐澳。石壁村自古有黃岐境。棋山,古代地圖有標注為“黃岐”的。

  貓山之南的澳口稱為門口澳,因為五代閩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千年間都屬長樂圣陽劉氏的專屬私家漁場,所以又俗稱“劉子江”。

  黃岐澳與門口澳相鄰,這一帶古代有黃岐境、赤岐境、青嶼境、鐃鈸境(白馬忠懿王廟之所在),但沒有門口境。黃岐澳和門口澳都是長樂古代著名的澳口。

  2、長樂黃岐澳是否有史料記載的依據(jù)?

  位于長樂市文嶺鎮(zhèn)石壁村貓山東面崖壁上有摩崖石刻,內(nèi)容如下:

  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結(jié),本縣主賀,定界勘語。

  審勘得董安生與池開忠互控網(wǎng)位一案,緣廿四都有黃岐、門口二澳,以青嶼、舖洲分界,以北黃岐澳有董高二姓網(wǎng)位,界浦門口曾系青嶼及池姓網(wǎng)位。順治年間高姓將應(yīng)得網(wǎng)位分載至平磹止契賣林姓掌管,而林姓轉(zhuǎn)賣于池耀忠。嗣至乾隆二十一年,池耀忠又轉(zhuǎn)賣董安生為業(yè),載明上至虎港,下至青嶼,并將池手馮姓等姓原契統(tǒng)交董安生,則所稱平磹即系貼近青嶼,故或書平磹或書青嶼。即董安生妄指平磹在下,圖占青嶼外舖洲之西池姓網(wǎng)位。三姓到縣說話。勘訊青嶼與舖洲劈直,契內(nèi)既載以青嶼為界,自應(yīng)以有據(jù)之青嶼為憑。青嶼以西屬池,舖洲既與青嶼劈直,則舖洲之南亦應(yīng)歸池掌管。斷令舖洲之北給董姓照契管業(yè),舖洲之南聽池姓采捕,二姓永不計影占混爭,如此重重,永遵從天意。

  方志中對黃岐澳也多有記載,已散見本文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3、把“黃岐門口”解讀為一個詞行不行?

  黃岐澳摩崖石刻揭示了長樂黃岐澳和門口澳這兩個澳口的具體位置。有學者把“黃岐門口”解讀為一個詞,認為這里只是甘棠港外圍,這種解讀顯然不通。其實門口澳和黃岐澳就處在甘棠港的出海口。

  4、《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中“途經(jīng)巨浸,山號黃崎”如何解讀?

  “巨浸”,應(yīng)解釋為大水,此義項《辭海》等辭書有收,書證也不難找。如:

  (1)大水,指大河流。唐·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鬲津開巨浸,稽阜鎮(zhèn)名都。”

  (2)大水,指大海。唐·許彬《府試萊城晴日望三山》詩:“不易識蓬瀛,憑高望有程。盤根出巨浸,遠色到孤城。”宋·范仲淹《上呂相公并呈中丞諮目》:“﹝太湖﹞雖北壓揚子江,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孫中山《建國方略·行易知難》第四章:“倘無羅經(jīng)以定方向,則汪洋巨浸,水天一色,四顧無涯,誰敢冒險遠離海岸,深蹈迷途,而赴不可知之地哉?”

  (3)大水,指大湖澤。《宋史·食貨志上一》:“太湖者,數(shù)州之巨浸,而獨洩以松江之一川,宜其勢有所不逮。”

  (4)大水,指洪水。宋·陸游《讀夏書》詩:“巨浸稽天日沸騰,九州人死若丘陵。”

  “途經(jīng)巨浸”的“巨浸”也是大水,指大江或大海,即“江海通津”處的茫茫水域。

  有學者解釋“浸”為動詞名詞化,把巨浸解釋為“巨島”,并說這是他的重大發(fā)現(xiàn)。這更是根本錯誤的。

  5、關(guān)于瑯岐和劉崎。

  有學者說,“黃榮春先生考證,瑯岐島原名黃崎。”同時為黃榮春的原話增加了括注“(據(jù)黃仲昭《八閩通志》、明弘治《長樂縣志》和民國23年中國地圖)。”我們經(jīng)查黃榮春的《甘棠港在今瑯岐島》一文,他文中僅提出民國23年地圖一項論據(jù)。

  我們復查弘治《長樂縣志》中未見有此記載,《八閩通志》中也無此說,學者為他增加的這兩條所謂的論據(jù)完全是子虛烏有。這樣,僅憑距離五代時期千年之后的民國年間的一個不易復查的地圖孤證,根本不具有說服力。更何況這地圖孤證還是口說,無圖無真相。

  有學者引1931年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福州灣,當閩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島羅列,近則有黃岐、芭蕉、熨斗等島”。不但憑空在原文“黃岐”后邊自己加上括注“(今瑯岐)”,讓讀者以為辭典原文有此注釋,而且把所引原文的“熨斗島”改換成了“福斗島”。

  該《辭典》未收“黃岐”、“黃崎”等詞條,而有收“黃崎寨”,注明黃崎寨在長樂東北,為長樂把截四寨之一,書證引《方輿紀要》。

  我們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瑯琦島,在福建閩侯縣東。閩江至此一分為二,一循島北過琯頭,繞金牌,經(jīng)南北龜出福斗山下,至芭蕉尾,凡三十里入海,即今通行之航路也。一循島南過浮嶼,經(jīng)崖石,出白猴嶼,凡二十余里入海,即今所謂梅花江也。”

  “梅花江,在福建閩侯縣東,瑯島之南,即閩江下游入海之南口也,潮漲水面頗寬,潮落時礁石與沙隨處皆是,淺者僅三四尺,大船不能行駛,然大潮時即水淺之處深或二十余尺,亦由海入口要港。甲申之役,法人由梅花暗渡,直窺馬江,長門炮臺遂至不守。”這里稱瑯岐島為瑯島,前專條作瑯琦島。此辭典中無絲毫證據(jù)表明今瑯岐島原名黃岐島,為黃岐加注“今瑯岐”是毫無根據(jù)的誤導。

  我們查閱1975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明瑯岐島名稱的有明、清兩代地圖,第七冊的明代地圖標注為“瑯琦嶼”(連江黃岐半島標有“黃岐”),第八冊的清代地圖標注為“瑯岐嶼”。

  今瑯岐島,在《三山志》中皆稱“劉崎”。明代以前志書有稱瑯琦島、瑯琦山、嘉登島者,“琦”為王字旁的,未見寫為“瑯岐島”的。島上董氏宗祠等處對聯(lián)中皆用“瑯琦”。瑯琦島由于劉氏早年遷入而俗稱劉崎。根據(jù)瑯岐島龍臺“龍江劉氏宗祠”大門對聯(lián)下聯(lián)“追本漢宗由豫入鳳崗遷籌峰居龍臺”,明確標明這支劉氏遷徙路線,表明他們是從長樂籌峰遷徙到島上的。

  《三山志》中記載的“劉崎”和“瑯崎”涇渭分明,“劉崎”專指今瑯岐島,而“瑯崎”則皆專指長樂上洞江今長樂玉田鎮(zhèn)的瑯崎港。長樂玉田鎮(zhèn)的瑯崎港正是千年前江海通津,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的遠航母港太平港上段。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提到的瑯琦島南港水道的浮嶼,屬長樂潭頭鎮(zhèn);崖石,原名テ石(“テ”音“儼”yǎn,意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字形后來也混同作“廣”,音yǎn,一些辭書也有收,非“廣”的簡化字),常被轉(zhuǎn)抄為廣石,或?qū)懽餮率唇裎氖瑢匍L樂潭頭鎮(zhèn)。

  6、關(guān)于劉崎巡檢司。

  《三山志·卷十九》載:“劉崎巡檢,今閩縣。紹圣二年(1095年),詔添置巡檢一員,駐札劉崎,巡捕長樂、連江、閩縣私鹽盜賊。先是,天圣七年(1029年),本路轉(zhuǎn)運司奏:‘閩縣界有閩安鎮(zhèn),枕居海門,為舟楫往來沖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員監(jiān)納商稅,兼沿海縣分巡檢。仍于本城及屯駐、駐泊指揮內(nèi),抽差軍級員寮六十人往彼巡防,量給衣甲器械。’至是,本州復請:‘閩安鎮(zhèn),客旅興販廣、浙往來經(jīng)由之處,監(jiān)官每月三往巡鹽,商旅滯留,課額虧失。’始于劉崎添置巡檢,仍以閩安鎮(zhèn)原管兵級六十人盡隸之。其鎮(zhèn)官專一收稅,卻從本州輪差禁軍三十人往本鎮(zhèn)守把。宣和二年(1120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六十人。紹興三十年(1160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九人。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增招土兵,除現(xiàn)管七十九人外,招三十一人,為一百一十人。今,一百十六人。”

  《三山志》說得很清楚,宋代始設(shè)劉崎巡檢司,劉崎巡檢司專管三縣的巡鹽捕盜,而商旅課稅事宜仍由閩安鎮(zhèn)官專管。這實際上就否定了劉崎在五代王閩乃至宋朝時期收取甘棠港商稅的可能性。有學者所說的劉崎巡檢司就是甘棠寨巡檢司,這個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7、關(guān)于甘棠港到福州的水道。

  開辟甘棠港是為了招來蠻夷商賈,商船到達長樂黃崎澳一帶進入甘棠港,黃崎澳口一帶古又稱南交(南郊、南茭),也是陳塘港的一個出海口,從黃崎澳口沿陳塘港水道西行即可到甘棠街(今金峰)交易。從甘棠街折向西北,經(jīng)菊潭(今潭頭)、文石一帶即進入閩江南港。這條穿越長樂、江海通津的水道便是閩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甘棠港。商賈到來,船集福州城下,“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甘棠港之名是朝廷褒揚王審知德政而命名,甘棠港可以理解為德政港,這便是唐昭宗“優(yōu)詔獎飾”之意。

  《三山志》對于從南交航行到福州有詳細記載。《三山志》卷六地理類海道潮信云:“〔七潮〕泊慈澳(敕號慈孝洋)。〔八潮〕轉(zhuǎn)南交,山峙海中。(港內(nèi)沙淺,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為險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挾櫓而濟。便風,則自外洋縱繂。偽閩時,蠻舶至福州城下。國朝以南交之險,遂置司溫陵,時有飄風入港者)。嶺口鹽埕(于歷嶼頭、永豐、石馬、砂坑、鄭胡、閭山),歲納二百四十二萬斤(舊三百萬斤)。陸運二十里,避南交之險,輸長樂倉。”

  陳塘港出海口的南交本是海,唐天寶五年(746年)沙合,唐大歷間開辟成港。《三山志》記載,閩國時船舶多經(jīng)南交而達福州城下。南交終因泥沙淤淺而致險厄,到宋代福州市舶司移置溫陵,黃崎澳甘棠港衰落。

  淳熙九年(1182年)成書的《三山志》成書時距甘棠港開辟已二百八十多年,二百多年后的甘棠港因泥沙淤積水淺而致險厄,須等漲潮水深時才能航行。每天船舶在慈澳(后來乃至現(xiàn)在多寫作“磁澳”)候潮,等漲潮時從南交陳塘港水道進入閩江。只有順風大潮時才能走外洋經(jīng)閩江口直接進閩江(即《三山志》所言“便風,則自外洋縱繂。”)。從陳塘港水道入閩江,這航線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乾隆《福州府志》對南交航行的記載與《三山志》基本相同。今年四月份我們到連江黃岐等地走訪,連江縣一些行船的水手證實前些年到長樂,輪船還從閩江經(jīng)五門閘進潭頭到金峰到華陽等處。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六:“又東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東西南北四澳,可避風,海舟常泊此。《志》云:府東有洽嶼澳。又東有仙岐、漳港、門口、黃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丫處也。”

  陳塘港名稱始于隋代,自陳塘港開通后,經(jīng)歷代開挖疏浚,連通長樂北部大部分的港道湖泊,構(gòu)成了長樂北鄉(xiāng)重要的航運和水利體系。這些情況在歷代志書中也有涉及。《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六云:“元祐港,在縣東南(引用者按:應(yīng)是在縣東北。)三十里。宋元祐中,縣令袁正規(guī)以縣境田多洼下,因鑿港以導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嶺港,舊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浚入縣東四十里陳塘港入海。《志》云:陳塘港,宋末陳文龍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會東西濱閭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達海。又縣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嶺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8、關(guān)于黃崎寨、甘棠寨。

  《讀史方輿紀要》:“黃崎寨,在縣東北四十余里。《志》云:縣有仙崎寨、テ石寨、東山寨,與黃崎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為濱海之備。”“把截四寨”皆長樂境內(nèi)之寨。

  乾隆《福州府志·卷十三·海防》:“自梅花到松下,歷后山(二十三都),門口、黃崎(俱十七都),有寨。……”

  黃崎寨在黃岐澳,黃崎也作黃岐,(《閩縣鄉(xiāng)土志·地形略三》云:“‘岐’、‘崎’、‘埼’通。”)黃岐澳口南側(cè)是貓山,北側(cè)是棋山,《梅花志》云:“碁山,在梅城之南,山上有寨,設(shè)烽火臺一。山頂有石臺,平廣可坐,相傳昔有二仙在此弈棋,故名。”(“碁”為“棋”的異體字。)棋山在黃岐澳口北側(cè),棋山之寨名黃崎寨。

  弘治《長樂縣志》:“碁山寺在縣治東北二十四都,唐咸通二年里人王俸建。寺后西峰頂有石臺,長老相傳云:昔有二仙于此枰棋,因名碁山寺。”

  《長樂陳氏鄉(xiāng)情》:“棋山,前董村屬自然村。又名岐山。舊屬芳桂鄉(xiāng)新開里,元為二十四都三圖。東隔沙坡木麻黃林與石壁毗連,西至赤岐,南臨天塌湖,北靠碁山。碁山石臺廣平可坐。傳有仙人對弈,至今臺旁不生荊棘。宋縣令董淵《棋山》詩:‘風際有云多世態(tài),海中無底是人心。何堪更問棋山話,一局閑爭古到今。’唐咸通二年,里人在此建棋山寺。寺燬于清康熙間,嗣重建后座,雍正間又建前座。解放后曾設(shè)有駐軍營房。”

  “山峰頂古時建有棋山煙臺屋(烽火臺)。”

  “石壁,文嶺鎮(zhèn)轄村。舊屬芳桂鄉(xiāng)新開里,元為二十四都,黃岐境,鐃鈸境。位于長樂市東北角,文嶺鎮(zhèn)最東部。東瀕臺灣海峽,西毗前董、東莊等村,南接湖南大鶴村,北連梅花鎮(zhèn)。”

  棋山有黃崎寨,有棋山寺,是劉山甫作法祭禳甘棠港之處。棋山又名岐山,山下有黃岐境,棋山正是《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中“途經(jīng)巨浸,山號黃崎”的黃崎山。黃崎寨就是甘棠寨。

  石壁村鐃鈸境現(xiàn)在仍存始建于后晉天福年間的白馬忠懿王廟。

  9、關(guān)于劉華和劉山甫兩個劉氏家族之間的關(guān)系。

  劉山甫是彭城劉氏,有學者根據(jù)劉華墓志銘也自稱彭城劉氏,就認定劉華和劉山甫“應(yīng)屬一脈”,這樣的認定草率至極。

  《唐扶天保大忠孝功臣、威武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閩王夫人、故燕國明惠夫人彭城劉氏墓志并序》敘述了劉華的家世:

  夫人諱華,字德秀,其先世居彭城。洎乎晉祚中興,百官南渡,遂波流一派,而家于五羊,今為封州賀水人也。曾祖諱安,其始則荷巾蕙帶,揖讓三征;其終則鶴侶鴻儔,優(yōu)游萬壑。大中、咸通之際,繼有恩命而褒贈焉。祖諱謙,字內(nèi)光,卓犖宏材,經(jīng)綸偉望。龍紀中,自諸衛(wèi)將軍拜封州刺史,終于所任。皇考諱隱,字昭賢,起家世襲為封州刺史、檢校司徒,入署為清海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太尉齊公寢疾之際,委以兵馬留后。遺表上聞,遂即真拜。后加中書令,進封南平王。儀形磊落,器度汪洋。初則標隼旆而駕熊車,后乃豎白旄而仗黃鉞。分趙他(佗)之茅土,兼馬援之封疆。襦袴之謠,方騰闕下;棟梁之嘆,遽睹民間。今燕國明惠夫人即故南平王之仲女、太夫人嚴氏之所生也。

  劉華先世雖世居彭城,但早在西晉末年就已南渡遷居五羊(今廣州),為封州賀水人。而劉山甫在唐末隨王入閩,兩家南遷時間相差五百多年,如何能強拉硬扯成為一脈?劉氏與王審知是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但不是像有的學者說的劉華與劉山甫應(yīng)屬一脈的關(guān)系,因這是另外的課題,此處不作贅述。

  綜上,甘棠港在瑯岐島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而甘棠港在長樂的理由極為充分。歡迎學者們共同討論,本文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作者 林 廉 高宇彤)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