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峰六景之一的“朱劉講席”,是理學(xué)宗師朱熹在長樂的文化遺跡最重要一處。宋乾道(1165-1173年)中,里人劉砥及弟礪,筑室讀書于茲,史稱龍峰書院,又稱二劉巖。
慶元二年(1196年),朱子避禁,寓此講學(xué)授經(jīng),砥、礪專心師事之,朱子為大書“讀書處”三字鐫于石。巖旁白鹿洞,俗曰白鹿為朱子“銜糧饗之”,傳為杏壇佳話。偉大航海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嘗過龍峰巖,瞻三賢,修書院,遂又稱龍峰巖為三寶巖。
嘉靖九年(1530年),知縣曾銑奉檄重修龍峰書院,以祀朱子,配祀砥、礪,鄉(xiāng)人又稱名三賢祠。
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蔣以忠以朱子晚年號晦翁而易名晦翁巖。
龍峰巖西南賓翼太常,西北夾擁籌峰,后枕六平、首石,前列棋山、馬鞍山,雙湖南鑒,東極滄溟之際無遺,殆天造地設(shè)焉。邑令蔣以忠登斯巖,睹靈境之獨(dú)殊,喟然興懷,灑然超塵慮,留記推崇是巖為一邑之偉觀云爾。
“天涯何代無逋客,海上千秋有講壇。”明葉向高《登晦翁巖·賦二律》 今日新拓展的龍峰巖景區(qū),“讀書處”三字乃依明刑部右侍郎鄭世威補(bǔ)書勒刻于巖。所期許者,使三賢功垂不磨,令龍巖、書院、講堂永為文明之光也。
(原載于2008年8月28日 《吳航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