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廳拜見時,有些長輩客氣回避了,有些長輩遲到未趕上的,便在婚宴開席之后,新婦在新郎和伴娘陪同下,向親戚人等晤面,行補見禮。
怎么補禮呢?昔時,伴娘攜著紅氈,由公婆介紹尚未拜見的長輩稱謂。示意拜見,新郎新娘跪在紅氈上補禮。受拜的,多站了起來,表示“客氣”。爾后,長輩遞給紅包或金器首飾,稱“拜見禮”。而今,禮俗更新,新郎新娘行三鞠躬,便算為補禮了。
補禮也依桌次順序,先親后疏,先內(nèi)后外,一一施禮,不可遺漏。正是這樣,公波多要陪同,指點稱謂,以示認(rèn)真而防漏,省得發(fā)生“失禮”的現(xiàn)象。
補禮的,有兩種情況尤值注意。一是長輩中剛剛喪偶的,一般都避熱鬧的場面,補禮時,應(yīng)有分寸,不必伴娘多噦嗦,速施便好。二是輩分高而年輕的,不好意思受禮的,補禮時,力避人們起哄。
至于新郎新娘收受的見面禮,紅包也好,金器首飾也好,都避免公開,收了“道謝”就好了,也不讓伴娘信口開河地說明多少。公波陪見就要嚴(yán)守這一原則,以防互相攀比,令親戚難堪。如今,生活好了,拜見時的錢物都在席上公開,伴娘也大聲唱諾,喊出吉祥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