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區(qū)著名的古官宅“觀察第”,早年大門前有個私家花園,大數(shù)畝,名曰“桃源園”。園中有一口池塘(今鑫光酒店處)叫“桃源池”,池水與文洽浦相通。解放后該園被縣供銷社辟為辦公大樓及宿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張清清在此開菜館,便稱“桃源酒家”。這“桃源池”也稱“聚寶池”,還有個傳說故事。
相傳明天啟年間,“觀察第”主人陳見庵的后裔陳巧奇,為使陳家花園更具觀賞性,便在“桃源池”中放養(yǎng)四只白鵝,每當客人來訪,必帶到池畔亭子上觀鵝賞景,好不愜意。可是沒多久,客人爭相進園,陳巧奇卻掛起了“謝絕參觀”的牌子,為什么呢?
原來園中出了件奇事:一日,巧奇之妻到“桃源池”給白鵝喂食,好一陣不見白鵝影子,心想這鵝會去哪里呢?正疑惑,卻見四只白鵝突然都從水中鉆出,每一只白鵝的口中都刁著一塊銀綻,見主人立于池畔,竟不約而同、興高采烈地撲打著翅膀,來到主人面前,伸長脖子獻上銀錠。之后,三天兩頭,白鵝總從池中刁來銀子,陳巧奇擔心“天機漏泄”,就不讓外人進園了。
那么“桃源池”緣何會有這么多的銀子呢?據(jù)說這是因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至六月,長樂曾發(fā)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倭亂。時南北鄉(xiāng)遭受倭寇兵火竟達三個多月之久,無論平原、山村,無不被洗劫一空。據(jù)《長樂縣志》記載,其中四月廿六至廿九日,倭夷日夜攻打長樂縣城,幸好贛州守備率兵來救,用鳥槍擊傷賊寇百余人,倭夷才退出長樂。
那倭寇攻城期間,城中富商豪紳等有錢人家,因怕城破慘遭掠奪,紛紛都把金銀財寶、貴重物品堅壁起來。所謂“七缸八缺,埋在虎埕當中”的諺語,就是產(chǎn)生于此時。由于當時倭亂不止長樂一地,福州城外、閩縣、福清、連江等地也慘遭蹂躪,因此長樂的城外閭里及閩縣、福清、連江附近居民,避賊入城者不計其數(shù),以致蒸染成疫。倭夷退后,城中四門,每天抬出的棺材竟有百具。而這死者之中,自不乏有錢人,他們突然死去,先前堅壁的財物也就成了謎。據(jù)說這“桃源園”,本是縣城一位錢姓富豪的,當下因見情勢危急,連夜把家中銀子偷偷拋入池中,不料錢家人都在瘟疫中慘遭不幸,所以銀子也就留在池中了。不久,“觀察第”陳見庵的后裔,就得到了這座園子,自然也包括這口“聚寶池”了。
也是陳家前世積德燒好香,這筆錢財,竟然輪到他來得了。據(jù)稱陳巧奇的白鵝,前后足足為他刁起數(shù)千兩銀子。后來有人得知此事,便偷偷地到池中尋找,也多有所得,故“桃源池”便有了“聚寶池”的雅號。現(xiàn)池已成為高樓,說不定那地下還存著不少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