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過后,我區(qū)農村各個祠堂比平時熱鬧了許多,很多鄉(xiāng)鎮(zhèn)的村莊祠堂紛紛擺起宴席,村里年滿50歲的長者,齊聚一堂,擺宴互拜壽,祝愿族人事業(yè)興旺,幸福長壽。許多年青人也紛紛來到祠堂給老人們拜壽,送上自己的祝福。這就是長樂農村所謂的“祭冬”。不少參與聚會的人,還專程從北京、上海、廣州趕回來,有的還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外回來參加。
今年冬至當天,營前街道長安村就開展“弘揚尊老愛老 助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慶冬至活動,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等組成志愿者服務隊,陪老人們度過暖意濃濃的冬至節(jié)。當地閩劇團還為村民們帶來了精彩的表演,用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移風易俗精神,將十九大精神傳遞給每一位老人。來自各行各業(yè)的社會志愿者也會來到各地的敬老院、養(yǎng)老院開展慰問活動,給老人們做湯圓,煮長壽面,表演各種節(jié)目等等,陪老人度過愉快的節(jié)日。
在金峰鎮(zhèn)六林村,在冬至前后,村里都會組織老人到附近參觀,讓老人們直觀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感受生活的美好。村民林劍超介紹,每年他都會從省外趕回來參加村里的祭冬宴席,這是六林村的習俗,延續(xù)數百年了。每年這天,村里凡已上50歲的人,都會回來進祠堂吃飯。他今年已經70歲了。從50歲開始,每年冬至都會從外地趕回村里跟大伙一起進祠堂聚餐。開席前,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會向大家介紹一年來村里的各項事業(yè)建設情況和明年的建設思路。隨后,在一陣陣鞭炮齊鳴聲中,宴席正式開始。
據在祠堂聚餐的眾長者介紹,每年從冬至那天開始,各村就都開始進祠堂擺宴,給村里上了50歲的長者拜壽,會一直延續(xù)到過小年。一些相互鄰近、感情好的村莊還會互相邀請。過去祭冬,必須是上了50歲的男人,才有資格進祠堂吃飯;如今,男女老少只要有心,都能在這天進祠堂跟長者拜壽。
宴席上,一個個老人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們以茶或以飲料代酒舉杯共祝家鄉(xiāng)建設越來越好,共祝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一些從國外、省外回來的老人還掏出隨身攜帶的手機,拍下聚會的視頻和照片,通過微信、QQ等新媒介傳到國外,讓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分享‘祭冬’的快樂。
(記者 林雪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