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上防菌服、戴上隔離帽、踩著鞋套,經(jīng)過幾道隔離門后進入普通人看來有些神秘的手術區(qū),一大清早,市醫(yī)院手術室臨床護理護士長郭小軍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手術室是直面生死的一個科室,也是醫(yī)院里任務最繁重的。每月平均1000多臺的手術,每一臺手術都需要護士的協(xié)作,由此可知護士的工作量是多么龐大。
“我們的任務是為醫(yī)生遞送各種醫(yī)療器械,經(jīng)常一臺手術下來得好幾個小時,腰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餓了要挺的住,困了要熬得住”,郭小軍笑著說,“所以我們科室的護士們身體素質必須好,得變成女漢子才行,不然手術還沒做完,自己就先暈倒了。”
對基層醫(yī)院來說,突發(fā)性的急診手術比較多。也許是因車禍而血肉模糊、渾身是傷的病人,也許是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也許是產(chǎn)后大出血的年輕媽媽……但不論怎樣,都不能麻木。作為護士長,郭小軍更是率先垂范,積極協(xié)助醫(yī)生爭分奪秒搶救。看著顱內血腫被清除、肝脾破裂胃腸穿孔被修補、心臟出血被止住、新生兒順利出生,郭小軍雖累著,卻心生鼓舞。
救死扶傷對她而言是義無反顧的責任。
2008年,5.12汶川地震。對于這場災難,郭小軍在悲傷痛心之余,義無反顧志愿報名參與援救。5月16日,她帶著長樂人民群眾的愛與溫暖,抵達四川成都,并立即投入到救治傷員的工作中。
“只看到空地上滿是帳篷,病人被源源不斷送來,傷者臉上的表情呆滯哀傷,當時沒什么別的想法,就希望能盡可能多地幫助他們。”說起那段日子,郭小軍仍歷歷在目。
雖不是在一線,但距離震中僅百余公里的雙流縣仍隔三差五碰到余震,半夜被震醒是常有的事。初期因病床嚴重不足,郭小軍和其他各地前來的醫(yī)務工作者一起,克服條件簡陋的狀況,在帳篷里醫(yī)治傷員。她沒有叫苦、沒有退縮,16天后圓滿完成任務,并被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手術臺前的嫻熟配合,辦公室里的緊張忙碌,長廊上的匆匆步履……從兒時的“白衣天使”夢到救死扶傷的人生旅途,不知不覺間,郭小軍已從事護理工作19個春秋。突出的表現(xiàn)讓她贏得了各方認可,先后獲得福州市“優(yōu)秀護士”、長樂市“先進工作者”、“三八標兵”等榮譽稱號。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護士,在醫(yī)療行業(yè)無數(shù)護理人員中,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郭小軍的語言樸實簡單,然而,也正是這些無數(shù)的一滴水,組成了浩瀚的大海,滋潤了眾多患者的心田。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