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吳航紀事 >> 正文

薪火相傳,守望黃石制陶古龍窯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3-12-20 08:30:20   來源:吳航鄉(xiāng)情  【字號

  “開窯嘍——”隨著一聲粗狂的吆喝,黃石陶器廠古龍窯又要開窯出硋(陶器,方言與“亥”同音)了。這是“水墓硋窯”古龍窯薪火相傳300多年來的一個普通場景。吆喝的漢子,叫陳光明,是現(xiàn)任黃石陶器廠廠長。

   始于康熙二年,薪火相傳300多年

  營前街道黃石村,古龍窯位于村南面的山坡上。龍窯靠山坡順勢而建,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亙60余米。古龍窯是古代制陶藝人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jié)晶,以形似長龍得名。龍窯其貌不揚,從外面看就是用紅磚和黏土壘起來的斜坡直煙式筒形隧道,上蓋木頭屋頂,覆稻草。爐頭是燒陶的起火處,最高處的窯尾磚砌一個巨大的煙囪。窯床上有3個窯門,供裝陶、出陶用。窯背上兩側(cè)各開64對窯孔,那是添加柴火、觀察爐溫的地方。燒陶一次,要消耗柴草約150擔、烘硋的煤炭2噸。燒陶的時候,爐溫高達1200℃,遠近聞名的黃石陶器就是從這里出爐的。廠長老陳說,這里就是“水墓硋窯”古龍窯。

  在黃石村,水墓硋窯古龍窯薪火相傳了300多年,生生不息。據(jù)村里的老人介紹,黃石制陶技術(shù)在明末崇禎年間由興化莆仙傳入,至康熙二年(1663年)已有大宗陶器出產(chǎn)。《長樂市志》記載,“長樂陶器行業(yè)始于清康熙二年。”《閩縣鄉(xiāng)土志》記載:“下洋村六百家……村民多以燒陶伐石為業(yè)。”“黃石,林六百家則業(yè)陶窯。”“江迤東,黃石、下洋一帶……有燒硋器之陶窯。”這可能是黃石陶業(yè)最早的文字記載。另據(jù)《長樂六里志》記載,黃石、東嶼、下洋制陶業(yè)始于“清康熙二年,出品以缸、甕、瓶、缽、磚、瓦為大宗。”該書還記載,1938年,黃石有硋窯4座,東嶼1座,下洋4座。當時的一些記載還提到有一種“陶瓷船”,類似磚瓦船,每艘載重7~9噸,長樂有15艘,從黃石、下洋一帶運陶器往福州、吳航鎮(zhèn)、厚福一帶。

  目前,“水墓硋窯”是長樂唯一仍在點火的“活龍窯”。

 

  解放后,黃石制陶進入全盛時期

  記者在黃石村,找到當年黃石陶器廠的老員工林杰、林依珠和老陳的父親陳德通,3位老人都已年過古稀。據(jù)老人家說,黃石村往山里走,舊稱“西湖山”的方向,清康熙二年的硋窯遺址就在里面,一鋤頭挖下去,就能發(fā)現(xiàn)大量陶片,所謂“破土一寸,陶片三尺”。

  說起黃石陶業(yè),不得不提到一個關(guān)鍵人物——林正金(1902-1982年),黃石村人,14歲隨父學習制陶工藝,1940年自辦手工硋窯。1955年,他參加黃石陶器生產(chǎn)小組,與林景茂等老藝人研發(fā)新產(chǎn)品,生產(chǎn)出式樣眾多的嵌花陶瓷器皿。特別是他們精心設(shè)計制作的嵌花鑲色提壺和素釉彩繪提壺,受到中央美術(shù)學院、中央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的贊賞,并選送蘇聯(lián)參展,獲得中央美術(shù)工藝獎?wù)隆M辏终鹬谱鞯那痘ň茐氐茸髌穮⒓痈=ㄊ」に嚻氛褂[,獲民間美術(shù)工藝紀念章,被選派參加福建省老藝人代表大會。1956年,其作品嵌花提壺被中央美術(shù)工藝處評為二等獎。1958年,黃石陶器廠成立,開始生產(chǎn)工業(yè)陶,以陶代鋼,有陶制水輪泵、耐酸缸等產(chǎn)品,陶制水輪泵還被選送北京參展。黃石陶器生產(chǎn)進入全盛時期,有8個龍窯,從業(yè)人員達400多人。

  在老陶工林依珠的家里,記者有幸欣賞到了他家珍藏至今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石陶器廠的產(chǎn)品,其中就有嵌花酒壺、嵌花飯甑等富有長樂特色的嵌花陶器。

  修復國寶千佛陶塔的陶件,黃石出品

  記者與村里的老陶工攀講的過程中,漸漸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那就是修復國寶千佛陶塔的陶件,黃石出品!

  村里的老人家聊起鼓山涌泉寺里的國寶“千佛陶塔”。當年,為修復千佛陶塔,黃石陶器廠曾經(jīng)燒制過一批陶鈴、小佛像和葫蘆頂。老人家證實,其制作者就是林正金。記者多方查找,發(fā)現(xiàn)《海峽旅游》雜志2007年第3期發(fā)表了《石鼓名山護寶記》一文,講述福建省原政協(xié)委員蔡學仁在1972年保護文物、修復涌泉寺的故事。據(jù)蔡老回憶,當時將城門鎮(zhèn)梁厝村龍瑞寺(又稱池乾寺)一對破損的千佛陶塔遷至鼓山修復保護,結(jié)束了涌泉寺千年無塔的歷史。

  蔡老在修復陶塔時發(fā)現(xiàn),查不到任何資料。這一對遺世獨立的千佛陶塔,是全國唯一,也是全世界僅存的一對陶塔,燒制于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塔尖的葫蘆頂、飛檐上的小佛像、塔檐轉(zhuǎn)角處掛的鈴鐸,在抗戰(zhàn)時期被日軍搶走或損毀。蔡老參照烏塔上鑲嵌的小佛像,請工藝美術(shù)師制作模型,找到當時黃石陶器廠的老陶工林正金重新制作,歷時半年,重塑陶件千余件,使千佛陶塔得以修復完整。

  千佛陶塔是用陶土分段燒制累疊而成,八角九層,塔身細部仿造宋代木構(gòu)樓閣建筑,反映了我國古代制陶工藝的高超,成為鼓山涌泉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黃石陶器廠的老陶工林正金,為八角塔檐補塑僧人、武將144尊,燒制修復雙龍搶珠葫蘆頂,仿古制作了大、中、小塔鐸(陶鈴)配套安裝,展示了黃石陶工的高超技藝。

  古龍窯有了人氣,窯火才會旺盛

  11月30日,出硋。老陳和2位工人整整忙了一整天。第二天上午,還要大半天,整條龍窯里頭的陶器都被挑到外面。燒制一窯陶器一般為15天,一個月可以出2窯。站在空蕩蕩的窯爐里面,3個窯門透進來的陽光照亮了1200度高溫燒過的窯頂,上面倒懸著許多黑色的鐘乳石一樣的結(jié)晶體。水墓硋窯古龍窯,是古法燒制傳統(tǒng)制陶工藝的活化石。老陳帶著10來號人,傳承著古龍窯生生不息的薪火,煉土、制坯、打花、上釉、裝窯、燒火、出陶……日復一日。

  12月1日上午9點多,記者偶遇閩侯來的幾位客人來選購酒壇、花缽、燉罐、米缸。“各人(大家)講,就是嫌伊花樣做太少,好多人愛買燉罐,前幾年還有做,這兩年沒有了。”客人們說。我問老陳,“你現(xiàn)在一年收入能有多少?”老陳大約算了一下說,“也就10來萬吧,幾個股東一分,就沒多少了。”后生仔不愛學這個,賺不來錢。現(xiàn)在,他請來制陶的都是50多歲的老師傅。

  陳光明燒制的陶器,仍是與龍窯一樣古老的傳統(tǒng)陶器,如酒壇、餅爐、水缸、金甕等等。這一天,他們還接了一單生意,燒制漁網(wǎng)上增重用的陶墜子。老陳介紹說,長樂下洋籍臺胞李舫孫創(chuàng)辦的臺北鶯歌順隆釉業(yè)公司,致力于開發(fā)精致瓷器新技術(shù),使鶯歌鎮(zhèn)成了聞名中外的臺灣陶器生產(chǎn)重鎮(zhèn),被冠以臺灣“景德鎮(zhèn)”之美譽。前些年,李舫孫還特地回鄉(xiāng),聘請黃石陶器廠的老藝人赴臺傳藝,把長樂的陶器生產(chǎn)帶到臺灣寶島發(fā)揚光大。古龍窯的爐火不能停,陶器生產(chǎn)還要繼續(xù),因為老陳知道,古龍窯有了人氣,窯火才會旺盛。

  (記者 歐有志)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