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鄭天挺(1899-1981)字毅生,長樂首占人。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1933-1950年任北大重要領導人。1952年調往南開大學,任副校長,后任天津市政協(xié)副主席。北大115周年時,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北大歲月》,其中有一篇《鄭天挺在復員后的北京大學》,為他幾個子女合寫,文章、照片都很珍貴。筆者特節(jié)選、整理以饗讀者,供了解當時北大情況和鄭天挺的人生片段。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全國人民歡欣鼓舞,這給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帶來了希望,昆明街頭的市民到處游行歡呼,鞭炮齊鳴。像鄭先生這樣遠離家庭8年只身來昆明的教授,其內心之喜悅,更不待言。
(一)抗戰(zhàn)勝利蔣校長離校從政
正在這時,北大在人事上卻發(fā)生了一個大變化。1945年6月,北大蔣夢麟校長要去重慶任行政院秘書長,此事引起北大同仁不小的波動。早在年初,蔣去美國考察教育,遍訪美國東部、西部、中部和北部。北大教授們曾希望他此次訪美,能洽購一些儀器、圖書,并物色新教授,以對勝利后復校的北大建設和發(fā)展有所裨益。蔣具有豐富辦學經驗與行政才干,1930年后對北大振興也有成績,且有學術眼光,這已得到大多數(shù)教授認可;但他本人情況卻有變化。蔣在美期間即應就秘書長之職。此事他事前既未與北大任何人商量,事后又不來信與教授們解釋,因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滿。直到6月末,他就職后,才給鄭天挺一信,說他仍可兼任北大校長。而西南聯(lián)大常委事,擬請北大法學院長周炳琳先生代理,北大事務擬請鄭先生偏勞。①
6月底,北大教授會討論此事,會議上引起多數(shù)教授(含鄭天挺)的不滿,教授主張根據(jù)《大學組織法》大學校長不得兼職的規(guī)定,既從政就不能兼任大學校長,蔣應辭職,建議在美國的胡適先生任北大校長。
此前鄭曾吾蔣太太告知“師十五、六年前已作過部長,此時北大校長地位不低,何必棄而作秘書長哉……”蔣太太言至諭必勸之不就……但又言“不如作個部長……”早在5月28鄭先生日記曾記下看法:“重慶消息傳:宋子文將請孟麟師為行政院秘書長,師已允之。余疑其不確,果有此事,未免辱人太甚,不惟個人,之恥,抑亦學校之恥,師果允之一生在教育界之地位全喪失無遺……。6月22日鄭又寫信給蔣校長,提出三點建議:大意是1.同人屬望甚殷,此次回國末能先到昆明,應來書向同人有所表示。2.為復校方便計,聯(lián)大仍用委員制為宜。3.提胡適之師為繼任人。又作書給傅斯年亦說明2、3兩點……
關于胡適作校長一事傅先生8月12月給鄭先生信中說:“北大問題請胡(適)先生,不是辦不到要大家努力。……我們應寫信(分頭)勸駕去……””我們?yōu)楸贝螅仨毞e極去干……。”②
關于北大復校問題8月22日傅又由重慶給鄭一信,談北大復員事“……所有北大房子、東西以及偽北大各部門工、醫(yī)、農,以及東方文化圖書館,以及其它……可能有之物,一齊由北大接收。我們第一件是推定赴北平的人。弟意兄最好,能多一人更好……,此點弟必堅持,否則(我)決不在此效勞。兄去最相宜。因一切可以順手。”③
9月份,教育部宣布任命胡適為北大校長,傅斯年為代理校長。同時決定鄭先生北上負責復校。
(二)返北平接管北大
9月初,鄭先生北上,負責北平復校及學校接收復員工作。教育部也設立平津區(qū)復員輔導委員會,由沈兼士領導,鄭也參加。當時北大教授對戰(zhàn)后北大之振興,均抱極大期望,在臨行前教授們對鄭亦一再囑托,此前傅斯年由重慶轉來教育部對他的建意,及鄭所送復校意見的批文:“北京大學歷史既久,成就尤多,對國家之貢獻更大,以其過去歷史與基礎應為國內最健全之大學,戰(zhàn)爭結束后,便當使之恢復擴充,成為世界第一流大學”④、“對戰(zhàn)后恢復北大規(guī)劃,凝將馬神廟(包括三院在內),劃并附近房屋與地皮加以擴大,添設醫(yī)學院與附屬實習醫(yī)院……至農、工兩院以舊北平大學農工兩院址加以擴充為宜……”⑤。鄭先生深感此次任務責任之重,但那時交通工具異常緊張,教育界排不上隊,他9月3日由昆明出發(fā)至重慶、南京各候機一個月至11月3日才到北平。
日偽時亦成立了一個偽北京大學及北京師范大學及藝術專科學校,9月學生都在上課。由于時間來不及接收,教育部已決定其先照常上課,改稱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分8個分班),校中師生亦不動,陳雪屏為主任,對教師進行“甄別”。
鄭先生返北平后,家住前毛家灣一號東院和后院,房子是租經濟史學家黃序鹓的,房租很低。這是一條寧靜的小胡同,路北都是舊四合院,胡同外就是北大醫(yī)學院校區(qū)。胡同2、3號是大律師余××的兩個四合院,4、5號是蔣夢麟校長的兩套房,當時他在南京,所以陳雪屏,傅斯年等來北平,無處住的人就暫住這里,因此北大復員時,很多重大事,都是在這里商定的。⑥
鄭回京后不能接收。且北大與清華情況不同,原有校舍已全部被偽北大占用。因此他只能抓緊時間,弄清北京日偽機關用房情況,作大量調研并向戰(zhàn)區(qū)、行營、市府等單位呈送公文報告,并多方奔走以爭取在北大周圍和市內,多接管一些日偽房產,以供昆明教授、學生回京之急需。但當時國民黨接受大員正在為個人爭搶房產,工作推進極慢。1946年,北大又加派曾昭掄、楊振聲、鄭華熾、俞大紱來平工作。這些工作直到報告批復后,1946年春夏傅斯年代校長抵平才大刀闊斧地進展起來。1946除原校區(qū)外,他們先后接管了東廠胡同,翠花胡同作文科研究所,又接管了老國會大廈和國會街宿舍,作為北大四院和出版社……,還在學校附近接管了中老胡同、翠花胡同、東四十條、府學胡同、南鑼鼓巷、等十余處房產作為教授職工宿舍,以后又接管了偽北大醫(yī)、農等學院,并在西安門接管了偽治安軍總署房產,由善后救濟總署弄來250張病床,開辦了北大醫(yī)院。⑦
當時除大量接管房產外,鄭報請教部要求在1946年拔給4億科研經費以供發(fā)展。報告說“本校各學院除負責教學之責外,兼負發(fā)展研究工作之責;……北大文學院以其歷史悠久,設備完善,教授充實已能負此項使命……復員后各學院之研究所均即設立,依資此項方針推進,俾完成一完善之學府……”⑧
1946年夏昆明三校師生陸續(xù)回校,總算初步有了住處(當時清華部分學生也住在北大四院),7月30日胡適校長到達北平就職校長。此時學校在傅斯年代校長及鄭先生等各教授努力下,學校校舍及教授人數(shù)都得到成倍增長,為北大的戰(zhàn)后復興初步填定了基礎。(待續(xù))
■文字整理:陳瑞衡
注:
①《鄭天挺先生學行錄》封越健、孫衛(wèi)國編、中華書局第189頁記
②③《北大復校時的傅斯年與鄭天挺》鄭克揚原載(文史精華)1999.7期《鄭天挺學行錄》中華書局第264頁
④⑤鄭天挺書信影印件(未刊)
⑥文革中林彪把前毛家灣和中毛家灣房屋圍成一個大院居住。
⑦⑧北京大學史料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王學珍、郭建榮主編第822-837頁·第7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