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wǎng)訊 隨著打火機的發(fā)明與使用,火柴漸漸被人們所淘汰。如今,在超市中更容易買到打火機而不是火柴。但在文武砂鎮(zhèn)壺井村,卻有一位老人到處買火柴。不,更確切的說,老人要的只是火柴盒。奇怪的是他買火柴不是為了點火。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火柴盒,除了點火外,還能做什么呢?帶著這份好奇,2月22日,記者來到文武砂鎮(zhèn)文化站,見到了今年70歲的林良國老人。
機緣巧合覓新趣
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林老戴著一頂黑色的帽子,滿面笑容,顯得精神抖擻。老人很健談。他說,自己從小就不喜歡籃球、乒乓球之類的活動,卻經(jīng)常往人家戲班、民間樂隊里鉆,一去就是老半天。
說起用火柴盒吹樂,老人說這完全是一次意外發(fā)現(xiàn)。據(jù)林老介紹,在他讀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個民間樂隊,有個藝人正拿著不知名的樂器在吹奏,動聽的樂聲吸引了他,等那人吹奏完,他趕緊跑上前看個究竟,發(fā)現(xiàn)竟是一個火柴盒,他大感驚奇,也十分感興趣。于是,就自己去買了火柴盒,依葫蘆畫瓢,學著吹了起來。
“這火柴盒可不是一買回來就能吹的。要先制作成這樣(如圖),然后試下能否吹出聲音,吹不出聲音的就不能用。而且制作的過程要小心些,要是撕壞了也不能用。”林老現(xiàn)場為記者演示了制作火柴盒樂器的過程。他說,一年要買幾百個火柴盒吹著玩。
堅持不懈終成曲
“用火柴盒吹奏樂曲可沒有看起來那樣簡單,我一開始時是怎么也吹不出聲音。”林老告訴記者,那時自己年輕氣盛,不服輸,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就這樣,三、四年的時間過去了,他終于用火柴盒吹出了聲音。可是光吹出聲音還不夠,要吹出曲調(diào)才行。于是,他又努力了兩、三年,終于有了聲調(diào)的起伏變化,有了曲調(diào)的味道。這一吹,就是四、五十年...林老說,火柴盒能吹出悅耳的曲調(diào),主要是靠喉嚨、舌頭和丹田這三個部位的配合,缺一不可。
說到高興處,林老從衣兜、褲兜里變魔術(shù)般掏出一大把火柴盒,有拆好了的,也有新買的整盒火柴。林老當場興致勃勃地為記者演奏了好幾首樂曲:《社會主義好》、《北京金山上》、《九九艷陽天》,一旁的好朋友林永烘老人則用直簫為他伴奏,兩個老人自得其樂,曲調(diào)歡快動聽,如行云流水。
林老告訴記者,他會好多好多毛主席時代的歌曲,如今年紀大了,熟悉的只有二十多首了。
興趣廣泛真性情
除了吹奏一些經(jīng)典革命老歌,林老還對閩劇配樂十分熟悉。在尚遷公園,人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在一群閩劇演員中,林老拿著小小的火柴盒配樂。他經(jīng)常參加閩劇的配樂演出,從不要別人一分錢,用老人自己的話說,就是圖個樂子。
林老盛情邀請記者欣賞他閑時無聊畫的鉛筆畫。龍、鳳、關(guān)公、張飛、牡丹等都惟妙惟肖。他說,自己早年干過畫像、家具油漆工、捏面人等許多工作,對《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中的人物特別喜愛,因此不論是畫的還是捏的人物,也多是這兩部名著中的人物。林老還說,等元宵節(jié)過后,他準備去買輛小三輪車,走街串巷,捏面人去。不為賺錢,只為一種樂趣。我想,也許在他眼里,這樣的晚年生活才更精彩!
正月十五,在市里舉辦的第六屆民俗文化節(jié)現(xiàn)場,記者又見到了林老和他的老伙伴們,他們代表文武砂鎮(zhèn)為觀眾表演了樂器合奏,林老再次展示了他的獨門絕技——火柴盒奏樂,給現(xiàn)場觀眾帶去了一場與眾不同的聽覺盛宴。
(記者 黃燕云 陳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