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新聞網(wǎng)訊 2009年,林歡彥以長樂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記者曾對她進行了采訪。她甜美的笑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隔近四年,林歡彥即將畢業(yè),近四年的北大生活對她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她是否還是那個一直保持平常心的小女孩?滿懷好奇,記者趁林歡彥回家過年的機會,再次造訪了她。
敲開林歡彥的家門,迎接記者仍是她甜美熱情的笑容。依舊是一頭利落的短發(fā),與四年前相比,林歡彥身上多了幾分干練與成熟。言談間,記者發(fā)現(xiàn),當初那個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的小姑娘并沒有消失,反而更添一分淡定與從容。
“歷史學習讓我更理性、更淡然地生活”
林歡彥已經(jīng)被保送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如果說,四年前她選擇歷史學這個冷門的學科是出于名校與專業(yè)之間的權衡,那么四年后她的選擇,卻讓人看到了她對歷史的熱愛。林歡彥道:“歷史學習讓我更理性、更淡然地生活。”她表示,歷史寫作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價值中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變得更加客觀和理性,不容易偏聽偏信。”她還提到了她的老師說的一句話:“無論個人具體的追求是什么,總是要在歷史的脈絡中探求今天,也要通過中國的歷史了解歷史的中國。這種豐厚的積淀,是我們心靈中的‘魂’與‘根’,是精神上充實感的由來,這也正是歷史學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系主任說,學習歷史的人是‘精神貴族’,大概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還有自嘲史學家清貧的成分在里頭。”林歡彥笑道。
其實除了歷史學系的學習,林歡彥還修了北京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經(jīng)濟學雙學位,它是北京大學唯一一個由教育部頒發(fā)學位證書的雙學位。當被問及是否有借雙學位的基礎轉入熱門的經(jīng)濟學專業(yè)的想法時,林歡彥說,“我覺得我不適合念經(jīng)濟,我不喜歡。”她戲言,“如果讓我管錢,估計工資都不夠賠的。”
隨心所選,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左右,這也是歷史學習所帶給她的。
“我并不是特別優(yōu)秀,只是愿意多付出一些精力”
北京大學一直以社團活動豐富聞名,林歡彥的課余生活也十分豐富。她曾是北京大學愛心社手語分社的骨干成員,也曾擔任歷史學系學生會副主席。“這并不能說明我特別優(yōu)秀,不過是愿意多付出一些精力罷了。”林歡彥坦言,“北大的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頭銜,在每個領域都有出色的人才。”
記者對林歡彥選擇學習手語的想法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想知道她是否熱衷于公益事業(yè)。林歡彥說:“其實我只是覺得手語歌特別的好看!”這樣的回答顯然出乎記者的意料。她說,一開始學習手語的確是出于好奇,但和聾啞人接觸了以后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他們不需要我們的同情。相反,比我們更樂觀,更堅強,我們的相處一直像朋友一樣,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提及學生會的工作,林歡彥說喜歡歷史學系學生會工作的氛圍。“大家都沒有什么架子,就像一家人一樣”。學生會的組織工作鍛煉了林歡彥的工作能力,收獲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在交談中,記者發(fā)現(xiàn)林歡彥在學生會的工作中全無架子,干事們都同她沒大沒小,關系甚篤。正是因為她隨和的個性,才使得她在社團活動中如魚得水。
“我只是一直在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即將畢業(yè),日后的去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我是個沒有計劃的人,反正還要念三年,到時候再看吧。”林歡彥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并坦言“我很脆弱的,設定了目標完不成會很傷心的。”
林歡彥在言談中毫不隱藏對北京的愛恨交加以及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她笑言北京最吸引她的地方在于廉價的交通費,公交車起步價才四毛,坐地鐵全北京城轉一圈也只要兩塊。至于對北京的不適應,她也抱怨頗多,“菜又油又咸”,“沒有海鮮吃的日子真不習慣”……說起這些,林歡彥儼然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每次回家,都特別興奮”,林歡彥向記者講述了離家后對長樂的感受,她說長樂特別適合居住,生活節(jié)奏慢,又有朋友的關懷、父母的寵愛,“每次回家以后,都不愿意再去北京。”
在采訪的最后,林歡彥說道,“我只是一直在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做一個普通人。”不驕不躁,踏實走好每一步,也許正是這種品質(zhì)讓她能夠在北大這個牛人輩出的地方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記者王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