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櫓橋邊,小木屋前,一位老伯在忙碌著。“依嫂,皮鞋修好了。”老伯說完,又拿過一個小女生手里的風(fēng)衣,“這個銅扣要換的,我找找……”
老伯名叫陳世國,是本地十洋居民,雖年已古稀,卻練就了一手補傘的絕活,而且服務(wù)態(tài)度好,收費低,周邊居民都親切地稱呼他“麻國”。陳老伯手里忙著的,就是修鞋補傘換拉鏈的手藝活。
手頭沒有客人急著要修補的東西,老伯就把客人寄存還沒修好的傘拿出來修理。
“現(xiàn)在這叫修傘,不叫補傘。時代進步了,傘骨都用鋼絲,修傘時要換的零件大都是折斷的鋼絲。以前用的是油紙傘,一戳一個洞,下雨天傘里面也漏水,那個才要補傘。刷的是桐油,補窟窿用棉紙……”說起補傘,陳老伯嘴里說著,手上可沒閑著。老伯干活手腳麻利,拿鉗子一擰,拆下折斷的傘骨,換了一根新的,散成一堆的鋼絲傘骨在老伯手里攏了兩下,立馬成形。
拉起家常來,老伯很能侃。1972年從南福線建設(shè)兵團復(fù)退回鄉(xiāng),老伯就在下櫓橋邊搭個小木屋,做起修鞋補傘的營生。40年來,在下櫓橋邊,老伯已搭過4間小木屋,也見證了長樂逐步走向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如今,老伯辛苦拉扯大的3個女兒都已出嫁,“過年做節(jié)(過節(jié)日),來來往往”。一家子生活無憂,老伯就是在家閑不住。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句《朱子家訓(xùn)》中的格言,我們受其教誨,惜物一直是全社會公認的美德。如今生活好了,物資豐盛,雨傘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日常用具,也不再是稀罕物,每家每戶都有好幾把。因為傘骨折斷、彈簧不好使等等一點小毛病,就扔了一把傘,確實有點可惜。40年來,老伯每天早出晚歸堅守著補傘的小木屋。女兒也勸過老人回家安享晚年,“經(jīng)濟再發(fā)達,修修補補都是家庭生活的常課。雖然收入不高,也能方便大家,為社會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陳老伯說。
陳老伯干起手藝活來,一絲不茍。我們爺兒倆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不時有市民拿來要修補的皮鞋,或者壞了拉鏈的風(fēng)衣之類。陳老伯還有一手絕活,就是風(fēng)衣拉鏈的塑料拉鏈頭壞了,或者塑料拉鏈頭上的底布裂開,也能修好!“多少錢?呵呵,隨便給,一塊兩塊(錢)都行。”
(記者 歐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