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則令人痛心的噩耗傳來!
2020年12月22日,一生桃李芬芳、耄耋之年仍堅守教學第一線的我國財政學界大家鄧子基逝世,享年98歲高齡。
鄧子基的離去,意味著福建痛失了一位巨星!
鄧子基,教授。1923年6月生,福建沙縣夏茂儒元村人。客家人 。中共黨員,著名財政家,教育家,經(jīng)濟學家,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專于社會主義財政理論。曾榮獲國家、省部級榮譽獎勵50多項,以及“國家榮譽勛章”、“世界500名人勛章”(英國)和“終身杰出成就金人獎”(美國)等。2017年,鄧子基教授榮獲首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財政理論界的最高獎項。
鄧子基的勵志人生
11歲失去父母
靠著打工的錢和獎學金上了學
鄧子基是我國財政學界的大家,“國家分配論”的代表人物。被人稱為“笑呵呵的彌勒佛”的鄧子基其實是在“苦水里泡大”的,這位福建沙縣人自幼失去雙親,他靠著打工的錢和獎學金上了學。
一生桃李芬芳
三尺講臺一站數(shù)十年
白發(fā)蒼蒼仍堅守教學第一線
他說:“我不是大師,我是老師。我不是泰斗,我是‘老兵’。”
1923年6月,鄧子基出生在福建沙縣夏茂鎮(zhèn)儒元村一個貧困家庭。
11歲那年,鄧子基的父母相繼去世,從此,孤苦伶仃的他只能靠自己勤快的雙手獨自謀生。
1934年的寒冬,衣衫襤褸的鄧子基來到鎮(zhèn)上,找到一家雜貨店,向店主說明了自己的遭遇。店主聽后,非常同情,決定收下他當學徒。干活時,鄧子基從早到晚一刻也不閑著,把店面收拾得利利索索,吸引得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好了,老板心里自然高興,每個月除了包吃包住,還給鄧子基兩塊大洋作為獎賞。
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鄧子基終于攢了十幾塊銀元。他決定告別小鎮(zhèn),到南平上初中。
鄧子基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有一次,他生病了,“打擺子”打得厲害,身體很虛弱,連走路都走不穩(wěn),老師和同學們都勸他回宿舍休息。“不,我還能堅持。”鄧子基說。
上完課,鄧子基又踉踉蹌蹌拖著病弱的身體,去打掃學校的衛(wèi)生。他要把廁所沖洗得沒有一點異味。因為,這些差事做好了,也能為他領(lǐng)取獎學金多添一個籌碼。
進初中后的第一次大考,鄧子基取得了語文和數(shù)學等科目的第一名,他終于領(lǐng)到了學校頒給的獎學金。
就這樣,鄧子基靠勤工助學,靠獎學金,完成了初中、高中學業(yè)。
1943年,鄧子基被保送到國立政治大學經(jīng)濟系,同時被國立交通大學航空系錄取。在較早開學的國立交通大學學習了幾個月后,因費用不足,學業(yè)無以為繼。為繼續(xù)讀書,他放棄了學飛機制造,轉(zhuǎn)到免學費、包吃住包分配的國立政治大學攻讀經(jīng)濟系財政學專業(yè)。畢業(yè)后,時值內(nèi)戰(zhàn),風雨飄搖,他在江蘇泰興縣當了幾個月的小稅務員,也在中學教過書。
新中國成立不久,廈門大學傳來了消息,王亞南校長領(lǐng)銜的廈門大學經(jīng)濟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1950年7月,鄧子基以福州考區(qū)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資本論》研究生班學習,邁開了學術(shù)探索的步伐,也拉開與恩師王亞南結(jié)緣的序幕。
王亞南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入校后,鄧子基用兩年時間潛心攻讀《資本論》。王亞南要求鄧子基明確自己的專業(yè)方向,他對鄧子基說,“你以前做過稅務工作,那就搞財政學吧。”
為了讓鄧子基更快成長,王亞南還安排他為本科生兼課,鼓勵敦促他學習、思考、寫文章。鄧子基的《蘇聯(lián)預算制度研究》就是在這一期間完成的,并于1952年發(fā)表在當時全國最早的學報——《廈門大學學報》上。
王亞南出于愛才之心,讓鄧子基留校工作,這一留就是60多年。
為財政學科建設(shè)發(fā)展
所做出的貢獻
是鄧子基一生最重大的建樹
早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在當時的院系調(diào)整中,廈門大學財經(jīng)學院的財政金融專業(yè)被取消。1972年秋,廈門大學開始復辦這個專業(yè),其中,鄧子基起到了主要作用。此后他一直作為財政金融專業(yè)(以后叫做財政學專業(yè))的總學術(shù)帶頭人,在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發(fā)展上起著重要作用,一直到后來金融專業(yè)學科的發(fā)展、經(jīng)濟學院的創(chuàng)建以及學生規(guī)模的大幅度擴大,無不傾注了鄧子基的心血和努力。而在成就上,廈門大學的財政學和金融學先后擁有了博士點和碩士點,先后獲得了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稱號。
鄧子基還堅持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辦學,為國家培養(yǎng)各種類型的人才。
為了財金系的發(fā)展,從科研項目的申請到系列教材的編輯出版,從新學科的創(chuàng)立到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鄧子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jīng)過多年的辛勤培育,財金系形成一支梯隊完備、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
他在學科建設(shè)方面提出的思路、建議、觀點和想法,一直在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指導作用,并且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財政學科中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為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長盛不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隨著我國研究生制度的實行,他又進一步承擔了更為重要和艱巨的教學任務,成為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招收財政學碩士生和財政學博士生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名導師之一。1982年,他開始招收自己的第一屆財政學碩士生,1984年,開始招收自己的第一屆博士生。
桃李滿天下
是嚴師更是慈父
鄧子基一直以培養(yǎng)合格、高質(zhì)量的高層次人才為目標,自然,他對學風教育格外重視,對學生要求之嚴,對學生關(guān)愛之深在廈門大學無人不知。
鄧子基的學生都不會忘記他在第一課提出的“二十四字”要求:人各有志、人貴有志,開拓刻苦,嚴謹求實,揚長避短,勇攀高峰。
鄧子基的學生方上浦說鄧子基老師“用真情傳播智慧的火種,用摯愛筑壘起財政學科的理論構(gòu)架,桃李芬芳,碩果滿枝。”
如今,鄧子基教過的這些學生遍布海內(nèi)外,大多已經(jīng)成才,成為了國家建設(shè)的中堅力量。
我不是泰斗
我是“老兵”
鄧子基有一兒一女,逢年過節(jié),一家人聚在一起時,其樂融融。但鄧子基的兒女又不止這兩個,因為他把學生們當成了自己的子女。學生們在工作、生活、事業(yè)上有什么好消息都會告訴鄧子基。他和夫人王若畏每接到學生們的一個好消息,都會高興好久。鄧子基說:“一家人的歡樂也就是幾個人的歡樂,可師生大家庭的歡樂就多得多。學生超過我,我最高興。”
鄧子基經(jīng)常把一生坎坷總結(jié)出來的為人之道、治學之道告訴學生。他說,人生有兩把鑰匙:治學的鑰匙、為人的鑰匙。我自己要先掌握好這兩把鑰匙,然后再把它們交給學生。鄧子基謙遜地說:“我總結(jié)出的東西,我還沒有完全做到,但我會盡量做。”
鄧子基曾說:“我要活到老,學到老。”每天,鄧子基清晨6點就醒來,作適當?shù)倪\動。80歲的時候,鄧子基這樣勉勵自己:“我是80歲的年齡、60歲的身體、40歲的心態(tài)。”85歲的時候,鄧子基說:“我是一個還能戰(zhàn)斗的‘老兵’。”
鄧子基的人格魅力、思想張力和生命活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財政人為理想而奮斗。
躬耕教壇終不悔,碩果盈枝春滿園。一生堅守在教學的第一線,將一顆充滿率真和赤誠的心,全部奉獻給了最愛的事業(yè)。
鄧子基老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