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強調,“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長樂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3月7日起,中共福州市長樂區(qū)委宣傳部與福州晚報聯(lián)合開辦《閩都文化·長樂》專版,旨在系統(tǒng)挖掘長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彰顯長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長樂歷史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讓文化遺產(chǎn)在新時代綻放熠熠光芒,為福州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更好地貢獻長樂力量。
大山蒼蒼,閩江泱泱,東海茫茫,山河海在這里匯聚,這是一片天然鐘靈毓秀之地。
長樂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譽,偉大航海家鄭和在此七下西洋,漢代名醫(yī)董奉在這里演繹“杏林春暖”,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在此創(chuàng)建清規(guī)戒律。這里還孕育了“珠算鼻祖”柯尚遷、“春華秋實”鄭振鐸、“愛的哲學”冰心等一大批名家大師。
建設中的濱海新城。記者 陳捷陽攝
今年是長樂建縣1400年,在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同時,長樂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弘揚,展現(xiàn)出歷史人文與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和諧共進的局面。
歷史文化傳承悠久
新石器時代,閩人先祖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據(jù)《長樂縣志》及文史學者考證,最早有關長樂的記載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距今近兩千年。三國時,東吳在吳航頭(今長樂吳航街道太平港)置典船校尉,集結東漢謫徙者(罪犯)在此造船。長樂的別稱吳航由此而來。
晉朝惠帝時,將揚州部太康分為建安郡和晉安郡,長樂屬晉安郡原豐縣(今福州),魏晉時分別有河陽鄉(xiāng)(今吳航街道)、岱陽鄉(xiāng)(今首占鎮(zhèn)岱邊村)、北燕鄉(xiāng)(今潭頭金峰交界處)、晉平鄉(xiāng)(今羅聯(lián)鄉(xiāng))、方安鄉(xiāng)(今江田鎮(zhèn)西北)、長央鄉(xiāng)(今北山村一帶)、昌樂鄉(xiāng)(今沙京村)。隋朝大業(yè)年間,晉安郡改為建安郡,長樂屬閩縣。
長樂和平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鬧元宵活動。記者池遠攝
長樂設縣始于唐武德六年(623年),從閩縣析出置新寧縣,縣治在敦素里平川上(今古槐鎮(zhèn)),隸屬于泉州(今福州)。同年,取長安久樂之義,改名長樂縣。
上元元年(760年),長樂縣治遷到吳航頭(今吳航街道)。元和三年(808年),長樂縣并入福唐縣(今福清)。元和五年(810年),復置長樂縣。
長樂梅花鎮(zhèn)俯瞰圖。資料圖
長樂琴江滿族村。資料圖
1994年2月,長樂撤縣設市,仍隸屬福州市管轄。2017年11月6日,長樂撤市設區(qū)。
鄭和從這里奔向世界
面朝大海,長樂兒女自古有著向海而生的開闊胸懷。2500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樂兒女便在長樂太平港造船出海;明代,鄭和以長樂太平港為龐大舟師駐泊基地,先后七次在此“伺風開洋”,進行了中國直通西亞和非洲的遠航壯舉,鋪就了開放、和平、共贏的“海上絲綢之路”。
長樂顯應宮。資料圖
顯應宮內的鄭和泥塑(中)。資料圖
上世紀30年代,距圣壽寶塔不遠處,一塊石碑的出土轟動海內外,這塊由鄭和刊立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記錄著空前的航海壯舉,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物,是考證鄭和下西洋最權威的史料碑刻。
鄭和在碑文中寫道:“余由舟師累駐于斯,伺風開洋。”碑文歷述下西洋目的、意義,前六次下西洋經(jīng)過、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務,以及在長樂修建寺、宮、殿和刻碑、鑄鐘的情況。
《天妃靈應之記》碑。資料圖
長樂區(qū)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xiàn)在學界公認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江蘇太倉是起錨地,長樂是舟師駐泊地和開洋起點,長樂大地上至今仍有許多和鄭和有關的印記。
長樂登文道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chǎn)保護范疇。記者石美祥攝
長樂海防古城墻。李婷婷攝
如今,長樂松下港船舶往來于世界各大港口,長樂國際機場聯(lián)通全球各地,長樂人展開胸懷擁抱世界。
“大愛暖千秋”文化品牌永傳
城市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歷史文脈的挖掘和傳承,長樂歷史上涌現(xiàn)出11名狀元、近千名進士、5位院士,文化藝術名人輩出,長樂從中挖掘出的“大愛暖千秋”文化品牌,經(jīng)這些年的大力弘揚,已經(jīng)深入人心。
長樂大齊書院。資料圖
位于長樂的福建省冰心文學館。李育航攝
據(jù)介紹,“大愛暖千秋”源于5位和長樂有著莫大關系的歷史文化名人——“大”,彰顯鄭和七下西洋的大海文明;“愛”,代表作家冰心筆下的“愛的哲學”;“暖”,贊頌名醫(yī)董奉給百姓帶來的“杏林春暖”;“千”,象征唐朝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所居的千年龍泉古寺;“秋”,紀念被譽為“春華秋實”的文學家鄭振鐸。圍繞“大愛暖千秋”,多年來,長樂開展了一系列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化活動。
受歷史文化熏陶滋養(yǎng),長樂人一直有著開拓、冒險、能拼會贏的精神,這種精神代代傳承,經(jīng)久不衰。
文化時訊
1月22日,“杏林春暖——紀念杏林始祖神醫(yī)董奉”暨“丹青麗影筑年華”新春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在長樂區(qū)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格調高雅,吸引了長樂區(qū)眾多書法、攝影、美術愛好者到場參觀交流。
2月1日,“我們的節(jié)日·元宵”暨長樂建縣1400年系列文化活動之長樂區(qū)2023年元宵節(jié)文藝演出,在長樂區(qū)人民會堂廣場舉行。整場演出形式多樣、主題鮮明、高潮迭起,營造了文明、歡樂、祥和、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
2月5日,長樂建縣1400年系列活動暨2023年長樂區(qū)元宵燈會在長樂和平街歷史文化街區(qū)舉行。在非遺技藝攤位,高樓米線、吳航喜籮、黃石手工麥芽糖、長樂黃酒、青茶制作技藝等集體亮相,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展示非遺技藝,生動講述非遺傳承故事。
在福州市公布的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長樂三溪夜渡龍舟民俗、黃石手工麥芽糖制作技藝上榜。
長樂至寶
圣壽寶塔又名三峰塔,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
圣壽寶塔。資料圖
該塔為石構樓閣式,八角七層,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藝術的珍貴實物。
當年鄭和下西洋船隊駐泊長樂太平港伺風開洋時,曾以此塔為航標。駐泊期間,鄭和多次登塔遠眺。
(特約記者 徐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