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全國許多地方溫度都居高不下,暑氣蒸人,熱得人喘不過氣來。
你還認(rèn)識“扌丸 灬”這個字嗎?不得不說,這就是走在路上的小編本人,已經(jīng)熱~散~架~了~每天都不想出門上班,只想在冰箱里度過。
不過呢,“高溫蒸煮”才剛剛開始,從16日起,“三伏”大幕正式開啟,進入“燒烤+桑拿”模式。
福建省氣象臺15日17時發(fā)布福建省高溫警報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6日我省大部分縣市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其中南平和三明兩市大部、龍巖東北部 、寧德中部、福州中西部、泉州中部的部分縣市最高氣溫可達37~39℃。
那么,什么是“三伏”呢?
“三伏”由頭伏、中伏、末伏三個時間段構(gòu)成,古人確定伏天的推算標(biāo)準(zhǔn)是“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數(shù)起,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就進入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
頭伏和末伏固定為10天,中伏有時10天,有時20天,具體到今年的“三伏”,7月16日至25日為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24日為末伏,伏天長達40天。
既然“三伏天”這么熱,持續(xù)的時間又這么長,我們在飲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說,人在伏天精神容易倦怠、食欲不佳,而餃子、面條、烙餅攤雞蛋、涼拌時蔬等傳統(tǒng)飯食是既便捷又開胃解饞的佳品。
具體到初伏,我國南北食俗大體共識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餛飩。餃子和餛飩形似元寶,“伏”又與“福”同音,意在平平安安,福氣多多。
吃餃子或餛飩可帶湯或不帶湯,熱乎乎,出一身汗,在補充體力的同時還可有利體內(nèi)濕氣和暑氣排出。
伏天氣溫高,人體容易脫水,因此大量補水是防止中暑的好方法。
補水時,可以選擇喝點綠茶,綠茶清熱去火,能夠幫助消除倦意、提神醒腦。
此外,海帶綠豆湯促消化,冬瓜蓮子銀耳羹解渴生津,扁豆薏米粥解暑健脾胃,也很適合酷暑時節(jié)飲用。
“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能量消耗大,鍛煉須量力而行,游泳能使人體保持體溫恒定,不易中暑,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最后,小編想為大家送上一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祝福: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吧!
你家今天多少度?評論區(qū)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