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振鐸、鄭天挺祖居暨鄭寶菁、陳懷皚故居,位于首占村內前街西路、岱陽鄭氏宗祠西側。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七柱六扇五間。面寬20.5米,廳寬5.5米,前廳深4.4米,后廳深2.3米,后廊深1.6米,天井深4.4米。
此屋在清代曾先后出過五個進士,并為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原南開大學副校長、中國史學會主席、天津市政協(xié)副主席鄭天挺,及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考古學家、藏書家、社會活動家、原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祖居。
據村內老年人回憶,陳懷皚就在此屋左廂房出生,并度過他的少年時期,離家后還多次返鄉(xiāng)探望。1993年2月17日,陳懷皚滿懷對故鄉(xiāng)依戀的深情,最后一次到此探視鄉(xiāng)親。
如今老屋經首占鎮(zhèn)政府、首占村委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期重修,已煥然一 新。鎮(zhèn)村擬將此屋開辟為鄭振鋒、鄭作新、鄭天挺、陳懷皚展覽館。
鄭振鐸(1898-1958年),筆名西諦,出生于浙江省永嘉縣。民國6年(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五四”爆發(fā)后,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新文化運動。民國9年夏,與耿濟之合譯《國際歌》歌詞。民國10年,從鐵路管理學校畢業(yè),分配上海鐵路西站當見習站長。5月,轉商務印書館編鐸所。民國12年,接替沈雁冰擔任《小說月報》主編。民國16年“四·一二”事件后,以領銜寫抗議書,被迫流亡歐洲。民國18年回國,再次主編《小說月報》。先后被聘為復旦大學、中國公大教授,燕京大學教授、代理文學系主任。民國24年回上海后,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并代理中文系主任。
“七.七”事變后,他積極參與組織“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與鄒韜奮、郭沫若合編《救亡日報》。與胡愈之、周建人、許廣平等人組織八一“復社”,秘密刊印許多革命書籍。還與張元濟、張詠霓等人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大量珍貴文獻古籍。民國34年,他創(chuàng)辦《民主》周刊,呼吁停止內戰(zhàn),爭取民主、和平。年底,與馬敘倫、周建人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任理事。
建國后,他先后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文聯(lián)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緬友好協(xié)會會長等職。并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8年10月,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等國友好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終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