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代步工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溯歷史,讓我們一起看看改革開放40年來長樂人的出行方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上世紀70年代,自行車是時髦的代步工具,擁有一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于現在有一輛轎車。
90年代末,出門交通工具是拉拉車、三輪車、摩的、面包車、烏賊車。
長樂最早的公交車只有城區(qū)的幾條線路。由于烏賊車開后,車后一片黑煙,嚴重污染環(huán)境,2011年,新型綠色環(huán)保LNG公交車、油電混合公交車投入使用,“烏賊車”時代宣告結束。
目前,我區(qū)共有公交線路21條、機場專線1條,公交車有258輛正在運營,營運線路總長達415.7公里,已基本覆蓋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真正實現城鄉(xiāng)公交一體化。2018年12月3日,我區(qū)開通長樂公交樞紐站至華威客運站602路公交線路。6月18日,開通首占樞紐站至火車南站城際公交線路,逐步完善長樂至福州公交線網。
隨著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私家車開始進入各家各戶,還有出租車的加入,老百姓出門“打的”已成家常便飯。
現在的交通可謂是非常發(fā)達,人們對于交通工具的選擇已經不再局限于快捷與方便,更趨向于環(huán)保性。
2016年,經過我區(qū)的福州地鐵6號線的開工,標志著長樂進入“地鐵時代”。
有了渡輪,跨海也不成問題,飛機也成了大眾能坐上的交通工具了。總之,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天上飛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現代人做不到的。
四十年前不敢想、不敢夢的現實,今天我們都在不斷地實現,交通工具的變遷已經成為國家繁榮和百姓致富最重要關鍵,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就。我們在享受美好幸福生活時,也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要忘記我們走過的艱辛。
(記者 陳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