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封建社會,一般情況女性連祠堂都不能進,更別說給予立祠。但凡事都有例外,為宗族作出犧牲或重大貢獻的女性立祠并不少見。就福州地區(qū)來說,比較著名的有閩侯縣尚干陶江林義姑祠。當(dāng)年林氏家遭不幸,家中僅剩林五娘和祖母、侄女、嫂嫂四位女性。嫂嫂產(chǎn)下遺腹子侄兒后也撒手人寰。林五娘深明大義,合上妝鏡,卸下紅裝,終身不嫁,以三十年的自我犧牲,撫養(yǎng)侄兒成人,換來宗祧的延綿。后人感念林五娘恩義,尊其為“義姑”,在尚干林氏祠堂西側(cè)建義姑“報功祠”祭祀。
無獨有偶,在長樂區(qū)金峰濠溪華劉村,有一座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的義姑祠,祠坐東朝西,位于劉氏宗祠南側(cè)。這“義姑”當(dāng)年家遭變故,在無其他男丁的情況下,為賡續(xù)家族香火,終身不嫁,哺育幼弟成人傳嗣,其后代感其恩義,立祠祭祀。
長樂華劉村“劉義姑”,名劉八娘,生于明初。她出自閩中名門望族——福州市鳳崗忠賢劉氏家族。鳳崗忠賢劉氏入閩始祖劉存,河南固始縣人,唐末世亂,攜子侄隨王審知義軍入閩。劉存和侄子劉昌祖隨王入閩有功,閩王賜地其家族,擇居鳳崗里。
宋初,劉存次侄劉昌榮子劉文繹從鳳崗里劉宅遷居長樂圣陽(今長樂區(qū)湖南鎮(zhèn)湖東村),傳至劉序中,又從圣陽遷居今長樂區(qū)金峰鎮(zhèn)濠溪。
明代洪武年間,濠溪這支劉氏傳到十三世,有一族人叫劉儒子,字良翁,原配林氏,側(cè)室孫氏,育有兒女,一女名八娘,生于明洪武辛亥四年(1371)。劉儒子上過私塾,人也精明,善于經(jīng)營農(nóng)商,蓄有家產(chǎn),算是殷實人家。劉八娘16歲時,從父母命,受聘于鄰村藍田富宅頂夫家待嫁。劉八娘17歲時,待嫁的夫君不幸病故。禍不單行,明朝洪武丁卯年,劉八娘18歲時,周邊一帶鄉(xiāng)村發(fā)生瘟疫,劉八娘父母一家數(shù)口先后死于這場瘟疫。也許,“天無絕人之路”,劉八娘和3歲幼弟劉真卿活下來。劉真卿是這戶劉家唯一男丁。
由于家門連遭禍事,痛失至親,18歲的劉八娘極度悲傷。而她從小受過儒家教育,知書達理,很快就走出悲傷,立志獨撐家門,發(fā)誓終身不嫁,以姐代母,哺育幼弟,為劉家宗祧盡孝義。此后年月里,她系劉家根脈于己身,和3歲的弟弟相依為命。為撫養(yǎng)幼弟,她孑然一身在凄風(fēng)苦雨中苦度春秋。在饑餓時“食先予弟”,遇寒冷時“衣先予弟”。更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時18歲的她,姿容出眾,難免引起當(dāng)?shù)睾缽婍耥裼J覦,有的欲行非禮,有的脅迫求娶。她不為淫威所屈服,在坊間善良的父老鄉(xiāng)親幫助下,最終把幼弟拉扯成人,又為其成家立業(yè)。“蒼天不負孝心人”,劉真卿也算圓滿地完成了傳統(tǒng)至高孝道,連續(xù)生了三男,長男劉惟周、次男劉惟邁、三男劉惟過,成為今濠溪劉氏福、祿、壽三房宗祖。劉八娘一直為弟一家操勞,終因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終未享一日清閑,于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病逝,享壽73歲。
劉八娘犧牲自己一生幸福,換來劉氏一脈綿綿瓜瓞。她的貞淑孝義行狀懿德,在長樂民間廣為傳揚。明朝長樂當(dāng)?shù)毓倩锣嵤劳㈥愂婪丁⒅x杰為之立傳、作記,并載于早期的《長樂縣志》,志云:“濠溪有劉義姑者,諱八娘,忠賢裔也。生于明洪武辛亥四年。及長,以父母命受聘,年17歲,不幸未婚失偶。姑熟知書史,深明大義,遂守志不移,繼而迭遭家難,父母相繼淪亡,時家乏丁壯,僅孤弟呱呱待哺,且豪強眈眈覬覦。姑際茲外侮家難之秋,惟知祖宗宗祧為重,乃毅然奮起,力任艱危,以弱女子之身,支撐門戶,重振家業(yè),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之。交能親見孤弟授室生子,子又生孫,積勞累困頓,遂于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病逝,享壽70余歲。劉氏子孫崇功報德,建祠祀之,久矣。囑為文以表,余維義姑秉性堅貞剛毅,千古完人也,永載姑德于無涯矣。”此段文字被其后裔刻入劉八娘墓碑背面,流傳下來。
劉真卿后裔濠溪華劉族人,為紀念恩重如山的“義姑”劉八娘,于明朝正德年間,在劉氏宗祠的左邊建一座義姑祠,春秋兩祭。
濠溪華劉義姑后裔亦能繼承祖德宗功,重振五忠八賢家聲,崇儒重教,奮發(fā)努力,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出五個進士和六個舉人,還有51位庠生、貢生、秀才,成為簪纓世族。而今這支劉氏后裔枝茂葉繁,劉八娘撫弟一人,繁衍數(shù)萬人,分布在國內(nèi)外各行各業(yè)。
前幾年,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華劉村“兩委”還在村公園口置放一尊劉義姑撫弟大石雕像,供人瞻仰,揚其懿德。
(此文根據(jù)長樂區(qū)濠溪華劉族人劉建仁、劉順官等人提供相關(guān)資料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