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故居位于琴江村太平里,黃曾源故居對面。當年此宅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后來李氏家道中落,只能便賣老宅,為洋嶼村民林氏買,此今還存一段圍墻。此宅為知縣李九盛所建。
李九盛,字仲昌(1850-1925),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鑲藍旗后裔,1895年參加公車上書的舉人之一。賞戴花翎,授同知銜,署福建建寧縣知縣。后任福建海鹽間接稅巡行人。縱觀他的一生,有三個方面值得稱道
李九盛勤政廉政,親民愛民,政聲極佳,離任時鄉(xiāng)民送他“萬民傘”。李九盛在《赴建寧縣任》中說,縣令雖然僅是“百里侯”,但是身上的擔子并不輕,不得馬虎行事,要用大氣力履行好職責,不辜負使命。并給自己訂下了“清廉為德”的為官準則。李九盛在自述中特別附上令他難忘的《建寧鄉(xiāng)耆送行詩》:你像福星照耀綏城(建寧縣),臨去任前十天時間里你還下鄉(xiāng)跑了一千里路,百姓敬重你,你是我們心中的好官,萬家百姓送上心香一瓣,祝你像一個活佛,特別希望你有機會再來建寧手種花。交任的前一天,你又下鄉(xiāng)相驗,有始有終把手邊的事情做好。你為百姓日夜操勞,清廉為官,兩袖清風塵難染,如今卻空著雙手離開建寧,官如清風受景仰,依依難舍之情,你永遠留在百姓心中。據(jù)建寧縣志記載,李九盛律身廉儉,勤政愛民,案無留牘,以勸民息,訟為宗旨,對于地方公益提創(chuàng),尤為力,又勸捐修四門城樓,至今邑人猶有去后之思!
在琴江老家,他很關注公益之事,為當?shù)厝俗霾簧俸檬隆K徺I旗營城外通往校場路邊靠云門寺山下的4畝山地,辟為花園,大種龍眼和茉莉花,還建了兩層亭閣,成為當時城內(nèi)外民眾向往的地方。年老的李九盛更加關注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立志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是長樂琴江新式學堂的開校之父。
辛亥革命后,琴江的公衙門被本村楊小團以八百塊大洋向官方購買,開設布莊,致使本村小孩無讀可念,經(jīng)李九盛等數(shù)十位鄉(xiāng)紳多方奔走交涉,由福建省代省長薩鎮(zhèn)冰批準后贖回。
民國5年(1916年)66歲的李九盛獻出巨資把與家相鄰的公衙門及周邊的20畝地買下作為校址。他還捐出校場山地一塊,把每年收租谷六石,充為學校辦學經(jīng)費,除學校外,他人不得收取。民國6年(1917年)5月開始設立學校,李九盛請省教育廳批準設立公立琴江高等小國民學校,李九盛任校長。李九盛曾說:“蒙教育廳照準,將公衙門永遠作為校址,今承乏校長之職,每年造送五種表,亦將校址呈報在案,是公衙門吾鄉(xiāng)公有產(chǎn)業(yè)也。嗣后有地霸蒙混官廳,購為私有,吾鄉(xiāng)不論何人均可出面交涉。夫使公衙門被人私購,必至學校停歇。即使有熱心者欲整頓學務,又須另購校址,勢必罷論。學校興廢,關于后進文野,誠非淺鮮。且歷年譜度誦懺及一切公議鄉(xiāng)中公益皆在公衙門,然則保全公衙門非吾鄉(xiāng)人人之義務乎?”除教國文、算術(shù)外,還教授英語、音樂等課程,這在當時是很超前的。除個別請外地教師外,師資由旗營的前清舉人、秀才、留洋歸國大學肄業(yè)者或洋行翻譯義務承擔,學校經(jīng)費由鄉(xiāng)紳樂捐,貧寒子弟皆可入學,且男女兼收。琴江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創(chuàng)造了和諧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成為琴江造就新一代人才的搖籃,李九盛為長樂新式學堂的開校之父當之無愧。
李九盛治學嚴謹,著作頗多。李九盛16歲才有機會好好讀書,私塾先生的束脩還是他姐姐在夫家(陳茂銓夫人王秀琳表姐的祖先)每天替他準備一碗米,累積一袋后,給先生的,有時吃飯僅僅以一、二枚光餅充饑,買不起書,就自己去抄,抄了100多本。這為他中舉定下基礎。李九盛留下的作品有赴建寧縣任》《留別建寧紳耆》《建寧鄉(xiāng)耆送行詩》《建寧祈雨》《癸酉鄉(xiāng)試》《開辦七場鹽厘巡行》《紀夢異》《讀書法》《教子孫讀書》《游西禪寺》《大鯉山歌》《上溪行》《古劍謠》《割稻曲》等游記、詩詞、為官為人的感悟等,是研究李九盛和琴江歷史的珍貴史料。民國八年,仲昌先生掌竹崎關榷務,聘際豐先生到局訓子弟。重陽節(jié),先生返里,在其別墅消遣,與楊先生秋巖各擬《九日登高》七古一首。楊稿遺失。仲昌云:“頻年鞅掌風塵久,黃花幾度變重九。異地嘗懷宋玉悲,芳樽暫對陶潛酒。登高前上竹崎山,蒼茫故里幾回首。雖陪張仲足盤桓,欲迫盛會夫何有。日昨征衣剛卸脫,復睹林園如舊友。佳節(jié)合讓君輩先,勝情那肯居人后。擬攝此力凌絕頂,誰知不速客偏來。辜負筵前觀牳戰(zhàn),愧無席上賦詩才。古人帽落龍山后,至今陳跡安在哉。落日西山動遠懷,河山蒿目更徘徊。牢愁應洗萬斛多,醉插茱萸又一回。”
其子李心耕,有二男三女,光緒二十六年秀才,候補知縣,后任閩侯第九區(qū)學務委員,1930年任省建設廳文書股主任,后赴南洋公干,病逝于臺灣。孫李膚功也曾在琴江小學任教過,后參加十九路軍,“1.28”松滬抗日,長期在蘭州任過教,病逝臺灣,李膚功的四個兒子都在臺灣。
我與后人中李本曾有一定聯(lián)系,他是臺灣商業(yè)成功人士,對于祖國認同很強,多次來琴江尋找李九盛的墳墓。筆者提供李九盛的史料,助他找到祖墳,令他感激不已。筆者多次與他交流琴江發(fā)展看法,他愿意前往臺北故宮尋找琴江史料,我們現(xiàn)在可以找到清檔案與琴江有關達到百份,有他的功勞。他一直有一個夢,可以在李九盛故居上重建,到時可以展示更多李九盛的老照片、手抄本等實物,讓更多人來了解他們家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