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人文概況 >> 正文

長樂狀元緣

作者 林秉杰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9-01-21 15:35:22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長樂有東西“狀元坊”,南面還有“榜眼坊”,何等榮耀。前后十一個狀元橫空出世,因此才有當之無愧的“狀元之鄉(xiāng)”美譽。士子中狀元除了自身勤奮努力,還離不開老師的指點,這些狀元的教練,有的學富五車青史留名,也有的默默無聞,甚至連姓名俱無,只留下書齋名揚四方,長樂有“一師兩狀元”和“一堂三狀元”的故事,還有不少異域的狀元,也與長樂這片土地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海濱小城長樂真是:狀元之鄉(xiāng)美名揚,文風蔚然賽鄒魯。

  許將與許將史跡紀念館

  浙江紹興蘭亭,眾多藝術品用“蘭亭集序”書法作品裝飾,“天下第一行書”末尾,醒目署著題跋“長樂許將”等字,不由激起查考“長樂許將”由來的興趣。

  后來得悉許將紀念館在長樂落成,說明許將與長樂必有淵源。在長樂文嶺鎮(zhèn)梅莊,一座宏偉的古香古色建筑,上署“梅莊許氏宗祠”字樣。步入堂內(nèi),裝飾新亮,二樓有趙玉林手書“許將史跡紀念館”。該館于2007年8月竣工并開館。

  許將,字沖元,1037年出生于福州城東虎園(今晉安區(qū)鼓山鎮(zhèn))。1063年殿試舉進士第一。許將中狀元后,為官清廉,以德施政,文韜武略,忠心為國。歷任兵部侍郎,吏部尚書,尚書右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門下侍郎等職。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病逝。追贈開府儀國三司,謚文定。徽宗皇帝親書墓表“兩朝弼亮,翊贊良臣”。據(jù)《許氏家譜》記載:許將初葬長樂梅花。

  文嶺諸村原屬梅花鎮(zhèn)管轄,上世紀八十年代分離出來,獨立建鎮(zhèn)。故《許氏家譜》有“初葬梅花”一說。

  許將少時就聰明過人,民間就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中狀元之前,大文學家歐陽修看了許將文章,作批閱:未可限量。可見,他中狀元并非偶然,確是學富五斗,識貫舉國的大學者。在職多年,也一直受到皇帝與同僚的敬重。后來他兒子許份中進士,徽宗欽賜“世美”匾以示嘉獎。

  宋神宗熙寧丙辰(公元1076年),許將在兵部任職,偶于開封府知審官西院與同僚觀看欣賞《蘭亭集序》的摹本,即“宋拓神龍?zhí)m亭真本”。王羲之手跡據(jù)傳已被李世民帶入昭陵,傳世最好的版本即唐朝馮承素摹本,稱神龍本,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許將當時正如日中天、仕途坦蕩,看到稀世珍寶,豪情滿懷、躊躇滿志,毅然提筆在珍品末署上“長樂許將熙寧丙辰孟冬開封府西齋閱”。據(jù)記載,北宋時期福州曾用過“長樂郡”名稱。無獨有偶,許將去世后,又葬于長樂,故便讓人想到淵源之說。明洪武年間,許將墓已遷葬福州新店。

  為讓后裔傳承許將好學、廉潔、忠國、愛民之高風亮節(jié),許氏家族修建紀念館、文化廣場、公園等,供后昆景仰,以使千秋偉業(yè),繁榮昌盛。

  狀元雖未曾在長樂生活、活動過,但逝后卻選擇長睡在長樂這一方樂土上,這不是長樂的榮幸嗎?

  徐鐸與方池映月

  “方池映月”為吳航六平十二景之一,位于太平橋東北側(cè),六平山支脈芝山之種芝宮內(nèi),俗稱臨水宮。種芝宮前身系北宋時期莆田籍狀元徐鐸故居。

  徐鐸(1051-1105年),字振文,一字振甫,莆田延壽(今莆田市城廂區(qū)龍橋街道延壽社區(qū))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參加殿試高中榜首,成為文狀元,官至吏部侍郎。當年他游覽六平山,對這里靈山圣水流連忘返,遂選擇于六平山山麓、汾陽溪東岸筑室而居。

  斗轉(zhuǎn)星移,幾番興替,當年的徐鐸故居成了“種芝宮”,之所以稱之“種芝宮”,其中寓含鄉(xiāng)人之期望,期望子女如芝蘭一樣,馥郁馨香、成龍成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種芝宮”曾被占用為寺廟,稱作“彌陀寺”,后恢復為“種芝宮”,但是寺廟供奉的彌勒和韋陀塑像卻一直留在宮里。現(xiàn)宮內(nèi)所供的臨水夫人和彌勒、韋陀,可謂是道佛合一,不分彼此。

  種芝宮小巧精致、古樸大方,圓拱形的大門上方有一塊被煙熏得灰黑的石匾,匾上直書“種芝宮”三字,蒼勁雋永、端莊凝重,頗具古樸之風。墻頭長滿野草,赭紅色圍墻歷經(jīng)千年歲月洗禮早已斑駁陸離,呈現(xiàn)一種厚重的暗色,平添幾分歷史的滄桑感。正廳天井是一泓方形水池(約四十平方米),一道如虹似弓般彎型小石橋橫跨在水池之上,直通大廳正門。單孔石拱橋兩邊橋欄由條石砌造,欄柱頂?shù)耧検{與蓮花,造型典雅、古樸大方。石欄板外側(cè)分別鐫刻“大清、道光歲次、已亥”和“蒲月、三社重新、鼎建”等文字。

  俯視橋下綠水清波,鯉魚戲水,亦見藍天倒映其中,情趣盎然。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無論烈日當空,溪澗斷流,還是大雨滂沱,山泉迸發(fā),池中的水位不增不減,且池水平面總是高出西邊汾陽溪水位一丈左右,這就是種芝宮得以千年不毀的生命源泉。

  站在拱橋上環(huán)顧,方池四周景色一覽無遺。其建筑多磚木瓦面結(jié)構,略顯滄桑之感,與經(jīng)過修葺煥然一新的正廳形成鮮明的反差。

  正廳堂前圓柱有一副楹聯(lián)道出這里的滄桑變化遺留的景觀:“歷劫景猶存方池映月,探幽今不見古堞斜陽”。

  每逢正月十五慶祝臨水娘娘誕辰之夜,鑼鼓喧天,張燈結(jié)彩,還愿的香客將長條煙花綁在竹竿之上用火把點燃,營造出火樹銀花不夜天之盛況。此時天上一輪圓月和燈光倒映在池水中,共同演繹出“方池映月”這一道人間勝景。

  走在宮內(nèi)石板石階上,讓人想到的是徐鐸狀元,不知他在此良景圣地生活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他在此地還留有怎樣的傳聞佳話,更不明白他與長樂為何結(jié)下這千年之緣,耐人尋味。

  陳文龍與文天祥的長樂緣

  南宋末年,元軍威逼中原,直驅(qū)南疆,元軍鐵騎踏至閩南一帶,在南宋走向沒落的時刻。為了挽救垂暮的家國,許多仁人志士,毅然走上抗爭救國的道路,文天祥即是其中著名的一個愛國英雄。他來到長樂,希望陳文龍能夠出于大義,一同救國。在文天祥的召喚下,臨危受命,陳文龍出任參知政事,毅然舉起“生是宋臣、死為宋鬼”的旗幟,與元軍大戰(zhàn)于興化城,終因寡不敵眾,城陷被俘,被押往杭州時,在岳廟盡忠殉國。

  陳文龍盡忠前賦詩一首與他的仲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決心。

  斗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志誓難移。

  自經(jīng)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

  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

  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陳文龍出生于莆田,生長在長樂。他從小就讀于阜山明教堂,咸淳四年(1268年)狀元及第,先后任職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等,后因得罪權貴賈似道,被謫回長樂。陳文龍在長樂倡修陳塘港水利工程,造福鄉(xiāng)梓。

  文天祥是1256年狀元,陳文龍是1268年狀元,時間相隔12年,恰巧均為龍年。兩位龍年狀元相會于長樂,真可謂風云際會,并在這國家危難時刻,決定組織救亡。文天祥高興之余,欣然提筆寫下“興龍”二字。一方面,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東方巨龍。另一方面,二人又均是龍年登龍榜。振興中華,巨龍騰飛!

  南宋已是垂暮之年,兩位狀元豪氣歸豪氣,但還是回天無術,只留下雙雙殉國美名,傳揚千古。

  文天祥也有《過零丁洋》一詩,比陳文龍的《詩寄仲子》傳揚更為聞名。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陳文龍、文天祥不屈服于任何的壓力與引誘,以死報國的志向驚天地泣鬼神,那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惟有丹衷天地知”。

  多少年過去了,文天祥手書的“興龍”二字,石碑蒼茫,魏然屹立。它不只是矗立在長樂的土地上,更是矗立在長樂人民的心中。

  一師兩狀元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天看”,狀元是我國科舉時代天空的明月。中國由唐初到清末,共有文狀元504人。一個老師同時教出兩個狀元、一個榜眼,在前后12年中享譽全國。

  這個奇跡發(fā)生在明朝永樂年間的長樂縣,先是學子陳全于永樂四年(1406)中了榜眼,接著馬鐸于永樂十年(1412)中了狀元,再接著李騏于永樂十六年(1418)又中了狀元。當時長樂只是一個人口不到6萬的小縣,連續(xù)出現(xiàn)科考佳績,這現(xiàn)象自然為鄉(xiāng)老津津樂道。這個老師叫陳洵仁。

  陳洵仁(1355-1416),字思允,舊屬昌化鄉(xiāng)十九都江田二圖,今江田鎮(zhèn)團結(jié)村人。少年聰穎,博覽群書。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以邑庠生(秀才)參加鄉(xiāng)試,與叔父仲完、從弟湜同中舉人,時稱“一門三舉子”,洵仁名列全省第七。洪武十八年(1385)春闈,30歲的陳洵仁,又與從弟陳湜連捷殿試進士,家族以此為榮,立“雙桂堂”于鄉(xiāng)中。這一科有特殊意義,因為明初開科取士始于洪武三年(1370),后因南北科場弊案被停,直至洪武十七年(1384)才恢復鄉(xiāng)試,參加考試的舉子人數(shù)增加了幾倍,及第比率大大降低。洪武年間,長樂只有3人中過進士,陳洵仁以優(yōu)異成績名題金榜。陳洵仁文采出眾,入仕后耿直敢言,凡所彈劾,雖權臣貴戚都無所避諱,明太祖知道他心地坦蕩,常常優(yōu)先采納他的意見,所以名望重于一時。本來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無奈他因父親的冤情,向朝廷提起訴告,得罪了皇帝,以“忤旨”罪名,罷官回家。

  回家鄉(xiāng)后,他選擇附近的鹿門山為隱居之地,構筑“鹿門精舍”為讀書之所,過著淡泊寧靜的隱士生活,陳洵仁把自己的家宅名為“挹翠軒”。是引翠入室的意思。同樣表現(xiàn)他高潔的情懷,高雅的情趣。

  洪武三十一年(1398),長樂知縣王遵道尊崇教化,倡辦社學,聽說陳洵仁品學兼優(yōu),以重金禮聘為“東溪精舍”講席。陳洵仁教育理念高人一籌,講學不襲舊俗,在山林夜幕松脂火光中,師生共同鍛造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獨特輝煌的一頁。數(shù)年之后學子十人,九人中進士(其中馬驛、李馬為狀元,陳全為榜眼),另一人中舉后,不事科考而成為著名畫家。

  培養(yǎng)人才,師資是關鍵。實踐證明他的教學卓有成效。十人皆擢巍科,“長樂文風為之大振”。縣治前狀元坊有聯(lián)云:“七載兩掄元,天顏志喜;十洋重應兆,地脈鐘靈。”一師兩狀元,成為千古美談。

  明教堂三狀元

  陳文龍,出生于莆田,成長于長樂,奮戰(zhàn)于興化,盡忠于杭州。陳文龍故里阜山陳姓祠堂,正中一聯(lián)熠熠生輝:與岳武穆后先輝映南枝棘竹共孤忠;為文信國生死至交北顧傷心同一節(jié)。這聯(lián)把陳文龍列位于岳飛之旁,忠心愛國的志向同歸一節(jié)。他那愛國愛鄉(xiāng)的精神,值得后輩傳揚與學習。正廳的牌位前,有青石刻制的陳文龍的《元臺碑文》,細細研讀,也許,那文字間可以感受到陳文龍的心路歷程,可以體會他的生命風范。

  姚坑村與阜山村緊緊相連,明教堂就建在姚坑村,這個小村莊全村姓姚,淳熙五年,姚姓子弟姚穎從明教堂出來,進京赴考,得中狀元;寶佑元年,又一個姚姓子弟姚勉從明教堂出來,一樣得中狀元。阜山陳文龍在這出過兩個狀元的明教堂讀書,天天沉浸在狀元的氛圍之中,天隨人愿,他一樣得中狀元。這小小的村莊出了三位狀元,榮耀無比,成為長樂這塊土地上耀眼的光環(huán)。姚姓祠堂有幅對聯(lián):九世雙元十進士,三朝一侯八大夫。面對培養(yǎng)出三位狀元的明教堂,只能感到由衷的仰慕。

  明教堂大門口,有一座齊胸高的石碑,碑上刻著三個圓點和“元臺”二字,落款“咸淳壬申歲立,狀元陳文龍書”。據(jù)資料顯示,這是陳文龍連續(xù)升官后回故里所書。這三個圓點,即三個狀元,這石碑顯然是“三元臺”碑了。當年陳文龍中狀元后,又榮升,回歸故里,來到自己曾經(jīng)讀書的私塾,回想這明教堂曾經(jīng)出過姚氏的二位狀元,加上自己又一狀元,意氣風發(fā),毅然提筆寫下“三元臺”。小小書齋,走出了三位狀元,這也只有長樂這一方水土滋潤孕育的結(jié)晶吧。

  千年古邑,文風熾烈。一個個關于狀元的美麗佳話在傳頌,無論是本土十一名狀元,還是非本土狀元與長樂結(jié)下的緣分,都為長樂這片土地所包容、積蓄,讓這片土地文風更肥沃與厚重,為后世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承載的良好環(huán)境和養(yǎng)分,并不斷滋生出源遠流長的崇文尚教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