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鉆穴居在淺海低潮區(qū)細沙中,為我區(qū)有名的天然野生貝類海產(chǎn),多產(chǎn)于閩江口以南至文武砂以北之海域內(nèi)。其中以漳港產(chǎn)者尤佳,與意大利海蚌齊名,馳譽中外。
蚌殼呈橢圓形,蚌面有輪線紋。有紫、黃、灰諸色,軟體,有心肝、胃、腸等器官,春夏之間產(chǎn)卵,小蚌以海藻為食,至三、四年老蚌有大至一斤者,色深紫,殼紋粗,浮海面與海潮相映能發(fā)光,故昔人詠蚌有:“蚌殼代燈漁火晚”等詩句。
夏季捕蚌
由于受潮水的限制,除夏季捕蚌者可以下海外,其余季節(jié)只能在農(nóng)歷的每月初三、十八兩次大潮前后的四、五天里,趁大潮小退時在海灘上尋捉。
有經(jīng)驗的漁民只要遇到“挺沙”和“蕊中窩”,就知沙下有蚌。“挺沙”,就是海平整的沙灘上會凸出一少許沙層,在附近用足踩踏,該處會噴出水花的;“蕊中窩”,就是天氣較熱時,沙面凹下一些的。這時,捕蚌就用短柄小鋤掘下,大多數(shù)可捉到。也有用一丈長柄的沙耙在沙中尋找;水性好的可以手拿蚌鑿泅進幾丈深的海里去尋找。
蚌能生珠
蚌能生珠,蚌愈老則珠胎愈大,古諺有:“上巳有風梨有蠹,中秋無月蚌無珠”之嘆。其珠有很高的藥物作用,主理于心、肝二經(jīng)。明李時珍本草言有:化痰消積、拔毒生肌、鎮(zhèn)心安魄的功用記述。
席上珍品“蚌湯”“芙蓉湯”
蚌,歷來為席上珍品,清季列為貢品。肉白,帶微黃色,有柱粘殼上,頭尖身扁,腳大如舌,味清脆無比,烹飪而就的,備受贊賞。清邑人名宦梁芷林,曾賦詩贊其:“海錯誰為最,況是珠之母。養(yǎng)陰我恰宜,耳疾默己去。十年欠口福,一見早眉舞。登盤不問價,入箸各無語。何但壓江珧,直冠加恩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