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列車在宇宙長河中川流不息,斑駁的紋理在紅磚古厝上留下歲月的痕跡,徐徐的海風撫摸著每一位佇立橋頭的游子。記憶中的那艘小漁船,時而靜靜地停靠在碼頭,時而在風浪中搖曳不定,漂向遠方,曾經(jīng)下海打魚的爺爺已收起漁網(wǎng)和簍筐,曾經(jīng)背我上街賣魚的奶奶,身影已漸漸佝僂,他們見證了祖國的變遷。
小時候常聽曾祖父說起,他的老家原來在寧德,上世紀50年代,因家里無法繼續(xù)養(yǎng)活家中的孩子們,在12歲時就被賣到長樂金峰。盡管如此,但還是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一句“一家飽暖十家怨”道出了當時的窘境。后來曾祖父成了家,當起了漁民。爺爺也成了村里的小學代課老師。但是,當時這份工作工資少的可憐,只能維持家里幾個兄妹正常上學而已,吃好飯依舊是一大困擾。爺爺說,小時候他最喜歡過年了,除了人多熱鬧,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年就意味著終于有肉吃了,但是人多肉少啊。奶奶說她嫁給爺爺?shù)臅r候,住的是低矮簡陋的茅房,屋頂上有縫隙,天晴還好,一到下雨天,屋子里就開始漏水,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內(nèi)下小雨。而今我家的房子在鎮(zhèn)中心的小區(qū),買的是15樓,裝修風格選的是北歐風,家具是現(xiàn)場打的,好不愜意。想想昔日,看看今朝,天壤之別。
2008年,注定不平凡的這一年,我伴著“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懷容納天地……”《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出生了。如今的我生活在21世紀,在我這一代人的眼里,祖國不再是貧窮和落后的了。我看到這個步履蹣跚的泱泱大國跨過千年的時光長河,他的腳步越來越堅實有力,他的身影越來越魁梧強壯。
曾經(jīng)的國人出國謀生,如今大批海外華僑、海外學子歸國,我國的新四大發(fā)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wǎng)購”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國人認為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成為外國友人羨慕的對象。如今,中國的航天科技也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從神舟五號到嫦娥一號再天宮二號,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港珠澳大橋創(chuàng)造了多項世界第一;位于貴州平塘的“天眼”FAST望遠鏡為目前全球口徑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中國制造大飛機C919、殲20五代戰(zhàn)機、華為的產(chǎn)品應用于全球150多個國家……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對祖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是中國人的認同感在血液中流淌……
今年三月份,我們家又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母親的頸椎出現(xiàn)了問題。必須要進行一場手術(shù)才可以治療好。可是這個手術(shù)動輒就會造成癱瘓,實在是風險極大。這種手術(shù)我想在以前的時代里或許只能捱著捱著就過去了,母親也可能只能滿身病痛不得其法。可是在現(xiàn)有的技術(shù)下,權(quán)威的醫(yī)生就可以來做了。如今母親也已即將恢復,不僅如此,此次手術(shù)并未花費過高。有賴于國家的醫(yī)保制度造福于民。這樣的祖國,怎能不令我深愛呢?
2019年,新中國迎來70周年華誕,舉國上下,觀欣鼓舞。我身邊的曾祖父曾祖母已年近古稀,經(jīng)過苦日子的他們更懂得今日所有來之不易,更懂得珍惜和把握當下的幸福。聆聽海風呢喃,勇立時代潮頭,且看我們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