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風雨襲來,大地一片狼藉。熱愛這片土地的鳥兒飛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鳥的背影,繼續(xù)埋頭松土。甲蟲從遠方趕來,和蚯蚓一起忙碌。大地又恢復了生機,飛走的鳥兒又回來了,和大家一起共建家園。
土地逐漸失去生機,選擇離開者有之,遠道而來共御困境者有之,于本地堅守者亦有之。多年后重煥生機,甲蟲和鳥兒的努力功不可沒,但我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蚯蚓任巨浪天高,寧駐守一方的勇氣和擔當。
誠然,鳥兒的離開乃生計所迫,有翅膀賦予的強大遷徙能力讓它的本性里多了對回避困難的向往,且最后銜種歸來也助力故地發(fā)展值得贊揚,但從它身上可看出投機者的本性。本質上鳥兒看見希望選擇停留,環(huán)境惡化就逃走的行為與投機商趁市場之利投資,行情不好就撤資行為何異呢?居里夫人有言:“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chuàng)造時機。”更值得尊敬的,是在逆境中選擇停留創(chuàng)造時機的蚯蚓。試想若非蚯蚓松土,鳥兒播撒的種子又有何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的可能呢?若非蚯蚓堅守一方讓遠方的甲蟲看到希冀,感受到了動力和感動,又何苦千里迢迢前來助其一臂之力?
蚯蚓式的堅守中,是面對困境最勇敢也最可靠的做法。劉禹錫曾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即使堅守的效果短期內不明顯,但明智者方知其厚積薄發(fā)默默積蓄的力量,河北塞罕壩林場三代人的艱苦奮斗不就是蚯蚓式堅守,愚公移山般的執(zhí)著的體現嗎?黃沙遍地,第一年播種的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無數日夜的辛勞付諸東流,前輩們若是選擇離去,何有今日郁郁蔥蔥,為人稱道的塞罕壩林場呢?因為有他們駐守一方,經受住干旱黃沙的考驗,當然也有資格接受平地生幽蘭似的驚喜。面對逆境,駐守一方乃奮斗之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于奮斗者自身而言,駐守一方更是對自身自信,對命運不屈的體現。荀子贊蚯蚓以:“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沒有可振之翅,單憑堅守之心在干涸的土壤中漫溯,蚯蚓創(chuàng)造出了奇跡,同時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佛像前的石階哭訴:“我們出自同一座山,為何你受盡尊重而我沒于人流腳下。”佛像答以:“因為你挨四刀就急于出山,我受盡千刀萬刻終能成佛。”當代的奮斗者們,明知困境是塊磨刀石,又為何寧失磨礪之機,選擇逃避呢?也許當世人以“不懂變通”諷蚯蚓,但需知駐守一方不等于冥頑不化,它體現在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中,包裹在“一萬小時”的汗水里,可變通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而不可隨意涂抹,戲謔發(fā)揮的是直面挫折的勇敢和劍指蒼穹的豪氣。
雪萊寄言道:“如果你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到一點點傷害,那你將失去一對翅膀,永不凌空飛行。”而我輩奮斗者愿以蚯蚓為榜樣,讓風雨洗滌奮斗的羽翼,用堅守書寫奇跡的人生。任巨浪天高,寧駐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