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文學藝術 >> 正文

改變明史的長樂人(七)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5-04-24 16:20:56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總是想知道自己的祖上是怎么來的,是怎么樣通過一輩一輩傳到自己的?

  族譜就應運而生了。

  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種種的原因,很多族譜都散失了。特別在20世紀60年代,在“破四舊”運動中,很多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譜不得不毀掉。

  姚坑村會有族譜嗎?

  1、族譜

  族譜它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因為它詳細介紹了宗族的起源、演變、分支、遷徙、繁衍的歷史,而且是在家族內部編撰的、不公開發(fā)行的史籍,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史研究的史料價值。

  因為族譜的存在,才會使一個家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因為那里埋葬著他們的族人。

  而這樣的牽掛,根源于血緣,而顯現(xiàn)于族譜。

  姚坑有自己的族譜。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姚坑始遷祖姚能舉整理了先世所傳的族譜,匯編成一本《姚氏族譜總譜》,并親自寫了《姚氏族譜序》。這是姚坑有案可查的第一次修譜,至今已經(jīng)859年。《姚氏族譜總譜》由歷代族長保管,此后,大約每隔50年都會重修一次族譜。

  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姚氏族譜總譜》又一次大修。至此,這本《總譜》上溯到唐朝天復元年(901)的姚氏入閩始祖姚廷義,下續(xù)到姚坑二十四世的各代子孫,內容十分豐富。后來,因為清末政局變蕩,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侵華等接踵而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國將不存,何以家為?因而姚坑修族譜的行為就中斷了。

  這本《總譜》在歷史上的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民國十三年(1924)。這一年的春節(jié)初二,族長家里失火,《總譜》不慎燒毀。

  所以,我們今天已經(jīng)沒有辦法看到《姚氏族譜總譜》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族譜其實是一本手抄譜,抄譜的時間是民國二十年(1931)。

  這本手抄譜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在《總譜》被燒毀之前,姚坑有一個叫姚承恩的族人,準備上京考取功名。那是在清朝光緒年間,由于那個時代考取功名必須要查家世、出身,因而姚承恩就向族長借了《總譜》手抄了一部《姚氏族譜》備用。后來,姚承恩高中光緒十九年(1893)武進士,任貴州省丹江營參將。辛亥革命之后,定居在福州的三保一帶。

  《總譜》燒毀之后,族長就想到了這一本手抄譜,于是就到福州找到了姚承恩,將其所抄的《姚氏族譜》再手抄一部,并在封面上署“姚氏族譜,耕歷堂公置,民國貳拾年良月吉日立”。

  耕歷堂正是姚坑祠堂堂號。

  這也就解開了我們的疑問,我們看到的這本《姚氏族譜》,它不是民國二十年(1931)才編修的,而是被燒毀的那本《總譜》的抄本的再抄本。所以,它所記載的內容和《總譜》相比、甚至可能和姚承恩的手抄譜相比,肯定不足。而且肯定有抄錯、抄漏的地方。

  但是,此譜所載內容應該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的疑問馬上就會有一個答案了:這里面真的會有關于姚廣孝的記載嗎?

  看著手里的《姚氏族譜》,我們不由得顫抖起來。因為在這一瞬間,我們突然感受到了歷史的沉重——

  這沉淀了600多年的秘密即將揭開。

  2、狀元

  南宋寶祐元年(1253)的春天,姚坑村里又一次鑼鼓喧天。姚能舉的七世孫姚勉寒窗苦讀之后,終于在這次的大比之年,高中狀元。

  之前,姚能舉的三世孫姚穎,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也高中狀元。一個小小的鄉(xiāng)村在不足百年的時間里,連出兩位狀元,姚坑一時之間聲名鵲起,前來姚坑村的學堂——“明教堂”讀書的人絡繹不絕。

  姚邦佐也特別高興,畢竟狀元姚勉是他的親哥哥。雖然他也想過有一天能同姚勉一樣出人頭地,但是命運好象并不眷顧他,他一直努力,但終究只是一個“福州府學廩膳生員”。

  15年后,也就是咸淳四年(1268),他的同窗、曾經(jīng)和他一起在姚坑的“明教堂”里讀書的陳文龍也高中狀元,姚邦佐便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了。正好這一年,他的小兒子呱呱落地,于是姚邦佐便為這個兒子取了個“姚義翁”的名字。

  這個名字有什么樣的涵義,我們這些后人是不可能知道了。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的推測:姚邦佐會不會在暗示后人,自己從這個小孩出生開始就放棄了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邦佐”的夢想,現(xiàn)在只想當一個為鄉(xiāng)親說話、做事的“義翁”?

  然后他卻不知道,正是因為這個“義翁”寓居蘇州,歷史上從此多了一個“邦佐”皇帝的和尚。

  1279年,大概在姚義翁十歲的時候,南宋最后的一個皇帝趙昺在廣東的厓山跳了海。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正式粉墨登場。

  這種統(tǒng)治是殘酷的,因為元朝把全國居民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而且在刑法中明文規(guī)定:蒙古人把第三等“漢人”和第四等的“南人”毆打致死,只需付罰款和埋葬費;而漢人或者南人即使被毆打也不能反抗,如果反抗,最重可以判個死刑。因此,全國各地,幾乎天天都有起義發(fā)生,尤以浙、閩、廣、交界地區(qū)最為激烈。

  越是起義,元朝的殘酷越是變本加厲。

  姚坑村首當其沖。

  畢竟這是個在南宋時期曾培養(yǎng)出兩個狀元、十多位進士的鄉(xiāng)村!而且這個鄉(xiāng)村居然還培養(yǎng)出了個抗元的陳文龍!因此,元朝的軍隊時不時就來村里騷擾一番,姚坑村失去了曾經(jīng)輝煌而優(yōu)越的地位,很多姚坑村民都不得不含著淚選擇了遷徙。

  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姚義翁,自然無法像他的先人一樣“學而優(yōu)則仕”,因而,他走上一條和他的先人不一樣的道路,他選擇了“游學江湖”。

  換句話說,他到處流浪去了。

  西漢時,有個叫姚平的諫議大夫,因王莽篡權,因而對新政權采取不配合的態(tài)度,逃過長江隱居到了吳郡(吳興)。

  也許在當時姚義翁的心里,也曾想起過這位姚姓先人吧。因為既然無法“忠君愛國”,那么對這個非漢族人建立的政府,采取不配合的態(tài)度也算是一種抗爭吧?

  所以,姚義翁一直在南京、蘇州、長洲之間來回奔波,后來生了個兒子姚孟玙。

  《姚氏族譜》里記載,這個姚孟玙,就是姚廣孝的父親。

  3、后裔

  姚廣孝是姚孟玙的第二個兒子,他還有個哥哥叫姚廣仁。那個在《明史》里出現(xiàn)的姐姐,并沒有出現(xiàn)在姚坑的世系表中,但是出現(xiàn)在了族譜中的姚廣孝條目中。

  這也很正常,在那個時候,女人本來就不被允許記入族譜之中。

  《姚氏族譜》姚廣孝條中記載:

  “諱廣,字,乃孟玙公次子也。公幼年祝發(fā)為湘城妙智僧政。洪名道衍,字師道。師靈應觀道士,讀書學道,兼通兵機。友人宗泐舉公往燕,住持北平慶壽寺。或薦公文武才,燕王召見,進言合贊襄靖難之師。永樂元年八月,以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擢為太子少師,始復姚姓,賜名廣孝。終不蓄發(fā)娶妻,居止多在僧寺,常賜二宮人,亦不近,召還之。六月往蘇湖等賑濟,見其姐姐,拒不見。永樂五年,皇孫出閣就學,合同翰林侍詔魯瑄、鄭禮等待講讀。遂合同刑部左侍郎劉秀友、翰林解縉等重修永樂大典。九年合同中貴駕巨艦自福建之長樂五虎門航大海,西南抵林邑,又自林邑正南行八晝夜抵滿刺加,由是而達西洋古里大國。還,詣祖祠,修整譜牒,同中貴新龍峰書院,言念祖考道學傳芳,劉君兄弟履之、用之結契金蘭,操觚染翰紫陽朱夫子之門,遂創(chuàng)立巖屋崇祀先師,以作高山之仰。事竣,詣闕復命。永樂十六年二月十三日卒,享年九十一歲,追封榮國公,謚恭靖。”

  此段文字內容極為豐富,它高度概括了姚廣孝一生所作所為,其中有一些內容是我們在其他的史料中所未見過的:原來姚廣孝不僅來過長樂,還和鄭和一起修了長樂著名的龍峰書院,甚至還同鄭和一起下過西洋!

  姚廣孝詳細記載了自己和鄭和下西洋期間所經(jīng)歷過的國家以及航程,甚至連航程所需的時間也記得明明白白。特別是“又自林邑(占城)正南行八晝夜抵滿剌加”一句,不僅針路方向正確,甚至連所需的時間也記載的極其準確。

  和鄭和一起下西洋的,有一個浙江人,叫馬歡。他把下西洋的經(jīng)歷寫成了一本書《瀛涯勝覽》,而這本書中關于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所走的行程與《姚氏族譜》中的記載高度吻合。

  由此可知,這部分內容應是姚廣孝跟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回來后,借著重新整修《姚氏族譜》的機會,自己親筆寫入族譜之中的,真實可信。

  族譜記載,在永樂九年(1411),姚廣孝從西洋返回長樂后,還為家鄉(xiāng)的人民做了好幾件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

  一是親赴故里姚坑村,拜會鄉(xiāng)親,晉謁祖祠,整修族譜。他與族人查對族譜,并提筆點修正自己的家世,把祖父、父親與母親的真正名、諱詳細記載在族譜之中。

  二是“同中貴新龍峰書院”。中貴,是指鄭和。新,是重新修葺。龍峰書院在長樂二劉龍峰巖上,當?shù)乩习傩找蜞嵑团c姚廣孝在這里重新修葺龍峰書院,所以把龍峰巖叫作三寶巖。三寶巖上有一個石頭雕像,光頭、坐姿。附近的村民說這個雕像其實就是姚廣孝。

  可是,為什么姚廣孝來過長樂、并陪同鄭和同下西洋在《明史》中沒有任何的記載呢?

  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在皇帝的默許下,車駕郎中劉大夏毀去了《鄭和出使水程》。這是鄭和下西洋的全部檔案,里面有大量的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志,帳目等。

  既然連鄭和下西洋的全部資料都可以舍得毀去,那么,這些和下西洋有關的細節(jié)又怎么會允許在《明史》中出現(xiàn)?

  要知道,改編和捏造本來就是《明史》的擅長。

  但是,好在他的祖籍地——福建長樂姚坑村——保留下來的這本《姚氏族譜》中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姚廣孝。

  歷史果然在這邊關上了一個門,而在別處偷偷又開了一扇窗。

  可是,由此卻又讓我們心中多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姚廣孝死后不埋在祖籍地長樂、出生地蘇州,反而埋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呢?

  (作者  姚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