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美好的夏日里,楓從海的那邊回來了,我們幾個姐妹又聚在了一起。于是決定到周邊來個小度假。我負責(zé)當司機,瓜負責(zé)度假景點和住宿。我們定下了目標——永泰姬巖。
姬巖在永泰的白云鄉(xiāng)。從福州到景區(qū)七十幾公里,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沿著永泰114縣道穿越了永泰境內(nèi)的好多好多的村莊。山嶺起伏滿眼的蒼翠,路邊的田野稻浪綿延,那是熟悉而又久違的綠啊,真好!山勢逐漸升高,在接近白云鄉(xiāng)的時候,前方的天空一大束的白云直立在蒼翠的山頭,映襯著湛藍的天空,美得真想讓人抱住那一束白云,隨著它去流浪。白云鄉(xiāng),一定是因了那白云而得名的吧。
自白云鄉(xiāng)到達景區(qū)還有大約8公里的山路,傍晚五點多終于到達了半山腰的景區(qū),我們一行入住在景區(qū)內(nèi)唯一一家賓館——桃源山莊。我們來時已經(jīng)有一批老干部住在這兒了,聽其中一位說,他們每年都要到這兒度假,很幸福的退休老干部。
桃源山莊前有一塘綠波蕩漾的湖水——桃源湖,四周綠柳低垂,綠竹繁茂,白云低垂,棧道蜿蜒,在夕陽的映照下,湖光山色瑰麗無比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峰巒疊翠的群峰之中。晚上可沿著湖邊的木棧道漫步,坐在臺階上聊天,看滿天星斗爭輝,看缺角的月亮姍姍從湖邊的山嶺上探出溫潤、皎潔的玉容。深山里的夜晚沒了塵世的吵雜,但當夜幕徐徐拉開,森林音樂會就會演奏得熱火朝天。知了、蛐蛐、青蛙、蛤蟆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動物們都會爭先恐后地不遺余力地登臺獻唱。
說好早上四點起床看日出,鬧鐘響起,大家都還在夢鄉(xiāng)中不肯醒來。我出門查看,夜色依舊,想著初來咋到,對山勢也不熟悉,就不敢貿(mào)然把大家叫醒,于是我也繼續(xù)睡覺。等瓜來叫我起床看日出已經(jīng)快五點了。聽說只要半個小時可登上山頂,雖是遲了些,但我們還是如約前行。一路上盡情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滌蕩肺腑的塵埃。為了看日出,我們直奔“一片瓦”。當我們到達瓦頂,已是霞光四射,初日已朦朧在東方一片光亮橘紅色的云海中。令我們驚呼的是南邊的美景,層層疊疊的山巒連綿起伏,壯闊無比,乳白色的云霧在峰巒疊嶂中繚繞、升騰。因山勢的阻擋,東邊只能有一小部分的霞光漫射過來,給乳白色的云霧浸染上橘紅的光亮,真乃人間的仙境!真真后悔四點的時候沒有堅持上山。那一定又是一番無比瑰麗的美景。如果時間可以停留,真想把眼前的瑰麗與壯闊永遠定格。
從“一片瓦”下來,我們來到“瓦”下,巨巖造就了神奇的巖洞,如:“一線天”“龍洞”“龜守洞”“蛇守洞”“懸鐘巖”等奇觀,此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型逼真,惟妙惟肖。
沿著懸空嵌在巨巖邊沿的古棧道前行,我們來到了姬巖寺。姬巖古名“雞巖”,傳說有仙人煉丹于此,丹成令五雞守衛(wèi),故名“雞巖”。因五代閩王王審知妃子埋香此處,易名姬巖。故后來也就有了這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姬巖寺”。姬巖寺木質(zhì)構(gòu)造紅漆黑瓦,在這層層疊翠的峰巒中樸實而又顯眼。初陽高照,色彩斑斕。真應(yīng)了那詩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古寺的旁邊有“仙床”“仙被”,那是幾塊平整的巖石錯落相疊。“仙床”好大啊,可以容許五六個人坐在上面。躺在仙床上頭枕著石枕,但覺清風(fēng)徐來,周身清涼,耳畔蟬鳴鳥叫,聲聲悅耳,頓覺煩惱皆拋,心清氣靜,真是愜意無比。那煉丹的仙人一定就是睡在這兒怡然享受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古樸幽奇的人間仙境吧!
趟在仙床上抬眼便能見到對面巖石上刻有“來天臺”三個暗紅大字,原來是明代學(xué)者曹學(xué)佺所書。緊挨著一塊巖石上刻有維翰(椿山)題:“名山勝景”。往上走幾步便是“黃文煥讀書處”,歷經(jīng)三百多年的風(fēng)雨滄桑,石桌石椅仿佛一直都在靜默等候著這位明朝的學(xué)子棄官歸來,守候山野。
從姬巖寺前穿過,往下行走,折向右邊的景區(qū)石道。一路上奇石靜臥。古老的巨石靜靜地臥在繁茂疊翠的古木中,濃蔭蔽日落葉堆積,久而久之巖石已不見其本來的面目,但見青苔披綠,野草蓬勃,那巨石有的如一艘方舟滿載著蕓蕓眾生在綠海中迎濤披浪;有的狀如刺猬,又因石背上長滿了許多不知名的蕨類植物,一片片長條的葉子如刺猬身上的一根根利刺插在背上,栩栩如生故有“刺猬石”之稱。
踏著臺痕上階綠的古道,繼續(xù)向下行走,來到了“神仙第一家”。這兒有一小塊空地,一塊青苔依依的巖石上立著一塊石碑,碑上是宋侍郎陳旸題寫的“神仙第一家”五個朱紅大字。這五個大字應(yīng)是姬巖仙境般景致的濃縮吧,居于此地不是仙人勝似仙人。站在石碑前,不用特意靜下心來傾聽這光影扶疏中的蟬鳴鳥吭,而是這此起彼伏的蟬聲如多聲部的合唱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直鉆你的耳朵,和著清脆悅耳高亢響亮的各色鳥叫聲直抵你的心扉,完全占據(jù)你的思維,令你不由得靜心聆聽。聽著聽著,我完全迷失在這一片清晨翠綠間的獨特喧騰,久久不舍離去。
越過“神仙第一家”,繼續(xù)往下行走,便可看到幾塊造型獨特的巨大巖石,巍巍然分立于蒼翠之中:雷劈洞、南天門、三圣巖、普陀巖。最令我驚奇的是,在那萬丈深淵的懸崖峭壁上竟然刻有黃任書寫的“天門”二個字,這字是如何雕刻上去的?古人都身懷絕技嗎?實在令我驚嘆!最后我們沿著“九曲十八彎”的蜿蜒石階,回到了“桃源山莊”。
其實西邊還有一條主山道的風(fēng)景我們來不及欣賞。這條山道由下往上還有這些景點:試刀痕、雞爪巖、駱駝峰、放生池、神龜下山、拜月亭、古月亭、杜鵑峰、猴子拜觀音,最后直上主峰海拔1238米的玳瑁山。
古時的姬巖,地處僻壤,山高林深,竟然無法阻止探幽者的腳步。在那巨巖“一片瓦”的下方卻有“黃文煥讀書處”。山上可見朱熹、黃任(清代著名詩人,藏硯家,今福建永泰縣人)、曹學(xué)佺(明代官員、學(xué)者、藏書家,閩中十子之首。福建福州府侯官縣洪塘鄉(xiāng)人)等文人墨客的題刻。這些字體或飄逸或端莊的題刻,如一條條多姿的時光隧道,連接了今天與昨天,無聲地講述著千百年來的傳說與真實的名人故事。漫漫古道,滄海桑田。今天,我們踏著先人的足跡探幽山林,尋一份白云生處的清幽與傳奇。
(作者 周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