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總是不倦地伸出手指
撫摸著一尊尊雕刻的精品
一縷縷熾熱的情思
延伸成一幅幅美妙畫的意境……
《吳航鄉(xiāng)情》報刊載的林德冠詩作《美的探索者》,以石為文,深情歌贊雕刻大師“閃爍著多姿多彩的藝術光芒”,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了作者對石藝的鐘愛以及對石頭文化的崇尚之情。美妙的石趣與芬芳的詩韻,讀來沁人心脾,思味無窮。
林兄是我中學時的學長,他比我高兩屆,因共同的文學愛好,我倆從小就十分要好;而今都年華已老,但交誼彌深。林兄多才多藝,在從政期間,雖身居領導要職,政務繁忙,但他一直堅持在工作之余的夜晚寫作,著作頗豐;并兼好書畫,常有畫作見諸報端,曾有丹青妙作《荷》贈送予我。林兄《美的探索者》一詩,從寫石中,將獨特的思想文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是對美的崇拜和追求——石美、詩美、作者的心靈也美。
受《美的探索者》那流麗而雋永的詩韻的啟迪,令我的心靈對石頭文化有所領悟,遂而啟動了“豐富多彩的聯(lián)想”。
石頭文化是一種特殊有趣的微觀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深厚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人,對石頭有著這樣那樣的審美關系和情結。據(jù)說,中華民族崇石的文化風尚,始于魏晉南北朝,到人文璀璨的唐代,已逐漸形成潮流,而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品石、詠石之風更盛,鐘情于石者益多。古往今來,站在崇石文化潮流頂端的,多是歷代文人雅士,奇石是他們的喜愛之物,愛石、品石、寫石、詠石、刻石、賞玩收藏之風盛行。
石頭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歷代文人對奇石的雅愛,使他們從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從石頭中獲得的空間藝術美的感知與共鳴,心靈有所領悟,將其領悟的意境,轉化成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以石為友,鐘情石頭,崇拜石頭,愛而親之。如杜甫、李白、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古詩人,都是奇石愛好者。他們面對奇石,流連不已,并由此勃發(fā)詩興,寫下了不朽的詠石詩章。《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六合石子》五言古詩“五岳五色殊,剖分始盤古”,常常會引起人們對雨花奇石的豐富聯(lián)想;士林中“米芾拜石”的美談佳話,更是廣為流傳。
石頭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美好的素材。刻石藝人以其精湛的刀工技法和靈慧,“叩動了石頭沉睡的心”,將原本只具有自然美特性的石頭,披上了社會美的外衣,以其匠作所賦予的美感,衍化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奇珍瑰寶,令世人嘆觀止矣?!
被譽為中國一絕的壽山石,它的審美價值在于質、色、形、紋的完整與統(tǒng)一,符合形式美的法則,是大自然的絕妙創(chuàng)造,激發(fā)人產(chǎn)生美感的形象。石質溫潤的壽山石的美,與其說是自然之美,不如說是人創(chuàng)造文化的力量。它凝集和升華了刻石藝人的美,他們“心靈、智慧、汗水交融”,不僅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石頭,還善于將普通的石頭變美,將美的變得更美,賦予自然物以生命和靈魂,正如林兄的詩所寫的那樣“一縷縷熾熱的情思,延伸成一幅幅美妙畫的意境。”
已故作家瑞木蕻良先生在《花·石·寶》一文中,把熱愛壽山石的藝人稱為“石知已”,說是藝術家們對石頭文化的鐘情。我想,林兄也是一位“石知已”——如果他沒有對石頭懷有灼熱的鐘愛之情,沒有鑒賞工藝品必備的精深的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又怎能將壽山石寫得如此出神入化,妙趣無窮;又怎能讓我們讀到了“安寧、自然、真善美,凝成你源遠流長的藝術之魂,化成了壽山石上流光溢彩的形象,鍍亮了我追求多年的美感”這樣意境雋永、誘人遐思的詩句?!
(作者 陳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