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能自認倒霉,遷居紐約一年,就碰上兩場颶風。去年的“艾琳”跟紐約擦肩而過,留下了一場虛驚;今年“珊迪”撲面而來,挾帶強風豪雨,伙同十月暴潮,將紐約蹂躪一番后,便揚長而去,在身后留下滿目瘡痍。
颶風來襲,最難受的莫過于停電停水。那晚,居室里的電燈眨了下閉上,就再沒睜開。透過窗戶眺望唐人街,也全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蠻荒愚昧的中世紀。我和老妻開始了黑暗中的摸索,懷揣著普羅米修士對光的渴望,翻箱倒柜,終于在箱旮旯里找到一支袖珍手電筒。那曾是小外孫的玩物,現(xiàn)在卻派上用場。盡管它的光亮只有豆粒般大,卻能消彌我們因黑暗而帶來的忐忑。
原以為停電只是暫時的,第二天看了報紙才知道,電廠被淹,要想通電,尚需數(shù)日。唐人街上有人在高價兜售蠟燭、手電筒、打火機等,攤位前排起了長隊。我們也上前去購買蠟燭,平日一根只賣幾毛錢,現(xiàn)在竟賣到了一、兩元。沒辦法,晚上沒有電視,也上不了網(wǎng),唯有秉燭夜讀,以打發(fā)漫漫長夜,重新回味一下“知青插隊”時的生活。
停電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止于此。冰箱里剛買的一加侖牛奶,有點變味了,只好心疼地倒掉了。其他的肉類海鮮,能煮的煮了,能烹的烹了,盡快地將它們裝進肚子里當然是最保險的了。可坐吃山空之后呢?老妻淡定地說,她上個月多買了一袋米,大不了喝白粥唄!承蒙上天垂顧,家中還有水,還有煤氣。有不少家庭沒電沒水沒煤氣,甚至連棲身之所都沒有,那才真叫個慘哩!
一天晌午,門外響起篤篤篤的敲門聲。打開門一看,門外站著的是一個白人中年婦女。由于語言不通,用手比劃了半天,才弄明白她是來自某教會的,問我們需要哪些幫助。她說,她的那個教會備有食物、礦泉水和衣物等救災物資,有需要盡可以上那兒去領取。說著,她從挎包里掏出一份“抗災”傳單塞給我們。我一看,這傳單用中英文印刷,沒有豪言壯語,有的是充滿溫馨的人文關(guān)懷。在這上面有全紐約市領取救災物資的詳細地址,并附有線路地圖;有醫(yī)護、防火、報警等應急求救電話;有電力何時恢復、學校何時復課以及何時開始申請受災補助的生活信息……如此周全備至的傳單,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覺得我們并不孤單,身后倏然間多出許多關(guān)注的目光。
我從傳單中挑出一處離居家最近的救濟點——孔子大廈,對老妻說:“走,我們也上那兒看看去。”
走在路上,果然看見拿著大箱小包救濟品的人們,從孔子大廈的方向走了過來。
在發(fā)放現(xiàn)場,我看見好多穿迷彩服的美國大兵正把一瓶瓶的礦泉水、戰(zhàn)備食品送到受災百姓的手中。在他們的后面,隊伍已經(jīng)排得跟長龍似的,幾乎快繞大廈一周了。此時天已傍晚,一車又一車的東西發(fā)完了,見長龍般的隊伍沒有散去,部隊又派車回駐地運去了。這時,一個士兵拿著擴音器沿著長隊一路喊話:“請大家耐心等待四十分鐘……”
利用這個空檔時間,幾個志愿者舉著以中文寫就的“說明書”,在隊伍前教大家怎樣吃這些戰(zhàn)備食品。有個大兵還給大家“現(xiàn)場演示”,看得我咂咂稱奇。原來,這些戰(zhàn)備食品從品種口感到營養(yǎng)成分都有相應的科學配置,同時還配有一個神奇的加熱袋,往里倒上一些水,袋子就會發(fā)熱,可以加熱各種食物,即便在沒電沒水的戰(zhàn)場上,也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
動用戰(zhàn)備食品救濟平民百姓,讓我心中有了一份結(jié)結(jié)實實的感動!此時我心中的所有抱怨都冰消云散,反而覺得十分慶幸!作為新移民,能從百年不遇的颶風之后體驗一把如此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災后賑救,這不算幸運又是什么?
(作者 陳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