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月光光》,照“兩馬”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3-07-26 10:25:45   來源:吳航鄉(xiāng)情  【字號

  馬祖的王建華校長送了我一本《月光光》,這是第一本馬祖童諺選集。望著封面上親切的“月光光”三字,我的心不禁一陣激動:還在我呀呀學(xué)語的時候,奶奶就手指著天上的明月教我唱這首《月光光》。唱著《月光光》,我作了人父,今天又把它唱給我的外孫女聽:

  月光光,照池塘,

  騎竹馬,過洪塘,

  洪塘水深難得渡,

  娘子撐船來接郎,

  問郎長,問郎短,

  問郎此去何時返?

  這首歌流傳到馬祖后,“難得渡”改為“不能渡”,末句卻少了“問郎”。其實此處是不能省去“問郎”二字。這樣唱起來更加瑯瑯上口,兩句詩三次“問郎”,加重語氣,也加深了娘子對郎君的思念:“問郎長,問郎短,問郎此去何時返?”整首詩共六行,三行六字,三行七字,排列整齊,韻律協(xié)調(diào)。童年時,我家宅院四周都是稻田,東邊還有一口池塘,有兩、三畝大。池岸邊植著一排榕樹。一到天黑,房前屋后響起一片盤歌聲:“月光光,照池塘……”《月光光》是福州地區(qū)一首經(jīng)典歌謠,飽含濃郁的閩東風(fēng)情,也是福州府被記錄的第一首童諺。它意境幽美,歌詞婉約清麗。《福州歌謠甲集》(魏應(yīng)騏編著)中,有容肇祖和何遂寫的序,序里兩人共同提及這首歌謠。容肇祖評《月光光》為絕妙好辭,何卻將它與《長干行》相媲美。數(shù)百年間,《月光光》唱遍了福州城的大街小巷,也唱遍福州府十邑,凡是有福州人的地方都有《月光光》。

  收在《月光光》一書中的童諺共有31首,這31首中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盤傳承,原汁原味,像《指紋歌》、《跋蜀倒》、《藍(lán)尾星》、《排排坐》、《眚盲歌》、《起厝盤答》、《月光光》(一)、《月光光》(二)、《圓復(fù)圓》、《蜀條箠仔》、《真鳥仔》、《雞角囝》、《蜀歲蜀層層》、《討親》等,占了絕大部分。這些歌都曾在大陸傳唱了數(shù)百年,又從陸地傳到海島上。這不奇怪,馬祖地區(qū)四鄉(xiāng)六島的居民都是講福州方言,屬于福州十邑。東引、西引屬羅源,南竿、北竿屬連江,東犬、西犬屬長樂,同根同源同種,語言相通。到馬祖我們沒有一點陌生感,如同到長樂的松下或平潭島作客。鄉(xiāng)親會鄉(xiāng)親,鄉(xiāng)音暖人心,這鄉(xiāng)音就是福州話。

  第二部分童諺在流傳中作了更動,如《南竿竹·北竿貓》。這首童諺原為“連江竹,連江貓”,在馬祖各島嶼傳唱時改為“南竿竹,北竿貓”。《粟曲》大陸上又名《礱礱粟》,到馬祖后只存頭,去尾。“主儂無著厝”后面還有一大段:“騎牛騎馬去祭墓,墓又高,跌落田,田沒水,拾著一條鯉魚尾。頭煮糟,尾煮醋,吃得目瞅紅露露。”有的地方版本是:“田里一條蔥,股川(屁股)摔兩空(瓣),田里一條草,股川摔青九(青腫)”。

  《轉(zhuǎn)外家》在大陸有叫《姑嫂盤答》,有叫《我姑今旦轉(zhuǎn)外家》。此歌在海島流傳中也是存頭去尾。“雞著菜園啄菜花”后面還有一大段歌謠都被刪掉了。常言道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過去出嫁女回娘家通常不受歡迎,除非是嫁了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這首童謠末尾四行詩姑是含著淚花應(yīng)答的:“依嫂講話真稀奇,多少家財是嫂其(的),儂是江中鯽魚仔,清水撥浪客溜人。”

 

  第三部分童諺是馬祖的土特產(chǎn),如同盛放在海島上的野花,土生土長。如《寶藏歌》:

  芹囝芹連連,

  七缸八缽九排連。

  大水滵賣著,

  小水滵鼎墘,

  底儂得的著,

  快活千萬年。

  馬祖自古就被稱作“寇島盜鄉(xiāng)”。北竿的芹壁村山頂上至今還屹立著一幢海盜石屋,外觀壯麗。有關(guān)海盜藏寶的故事流傳在馬祖各島,其實盜亦有道。當(dāng)海盜的多半是貧窮的老百姓,官府壓迫得他們無法生存了,才鋌而走險。他們劫富濟(jì)窮的行徑讓人又敬又畏,也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首《寶藏歌》堪稱馬祖一絕,在福州五區(qū)八縣歌謠中從未出現(xiàn)過,是結(jié)在馬祖海島上的一粒野果。

  另一首《蜀條船囝》,就像是海島沙土上長出的一株番石榴樹,是從北竿島樸實漁村的漁民那里采集來的。它很短,只有四句:

  蜀條船囝,長啊長,

  蜀槍拍過就兩斷,

  船尾掏轉(zhuǎn)來燒火啊,

  鐵釘拾著來換糖。

  這首兒歌題材很奇特,取材內(nèi)容是福州地區(qū),不,應(yīng)該算是福建沿海前所未見的。初讀此詩,我就驚得直咂舌頭,連呼三聲:“好詩!”一條漁船平靜地行駛在大海上。突然,一聲槍響斷為兩截。這是大陸的漁船呢還是馬祖本地的漁船?少小不懂事的孩童為撿到幾條鐵釘來換糖而歡呼雀躍,卻不知這條船的主人已經(jīng)傾家蕩產(chǎn)。《蜀條船囝》“記錄了馬祖戰(zhàn)地生活的過往”(主編語),也是民族分離歷史的真實寫照。這類童諺在《月光光》中只有四、五首,不多。很顯然馬祖的民間文藝家已經(jīng)意識到歌謠必須走出傳統(tǒng)范式,注入創(chuàng)新的活水,否則死路一條。

 

  在這里,著重要提到云臺樂府藝術(shù)總監(jiān)翁玉峰先生的兩首童謠《討親》與《老鼠討親》。先談第一首《討親》。該詩前四句“蜀粒手指(戒指)赤赤金,城里媒儂來看親,看到我妹生得好,金鼓花轎來討親”是福州地區(qū)流傳已久的歌謠。“蜀粒手指赤赤金”是從“一粒手指金藍(lán)藍(lán)”演化而來,是舊瓶裝新酒,用黃英琴先生的話講是“為傳統(tǒng)歌謠舊衣新穿”,他的話更貼切、生動。馬祖是海島,地小人少,鄉(xiāng)風(fēng)淳樸,一人有喜,舉村同賀。“拍鑼拍鼓吹知答”,山垅村里,籠罩著濃濃的親情、友情。“山隴村里炮連連,拍鑼食酒叫翻天”。妙就妙在“叫翻天”這句福州土腔,短短三字描繪出了整場婚禮的歡樂氣氛。《討親》成為具有馬祖地方風(fēng)味的一首迎親歌謠,也是古為今用的典范。

  《老鼠討親》是一首原創(chuàng)歌謠。傳說大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在這時候,大人們都會吩咐小孩在厝后、墻腳下、后廳角撒一些糕餅或米粒,專供老鼠食用。這一習(xí)俗稱作“老鼠分錢”,表示要與鼠類共享一年豐收的成果。天地生萬類,上天既然生下老鼠來了,人類就要與它們和平共處,化敵為友。用一句福州諺謠:田園蠻大,何在鳥雀?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表達(dá)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翁玉峰先生根據(jù)中國民間傳說《老鼠討親》運用福州方言創(chuàng)編出饒富詩意的馬祖童諺,也是一次大膽、勇敢的嘗試。它的出現(xiàn)表明馬祖的兒歌創(chuàng)作已突破收集、整理的傳統(tǒng)窠臼而走上創(chuàng)新的道路。

  翁先生的路子走對了。須知福州方言是中國最難懂的語種之一,有的話有音無字,福州歌更難懂。記得十年前我丈人來福州,住了不到10天就跑了,說你們講的是番話,此番他到了番國。從此他再沒敢到福州來。福州話流行地域狹小,就十邑,全世界講福州話的人怕不到1500萬。福州歌要想走向中國,首先要讓外地聽眾聽得懂。像《月光光》,福州本地讀者喜歡它,福州以外的讀者也能接受它。這事難,但也不算很難,福州方言中有不少富有鮮活生命力的詞語,像“本山牛吃本山草”,“月光處處光”,“江中不去討,碗里相爭吃”,“路上講話,草縫有人”,“會偷吃,不會拭嘴”,“金厝邊,銀鄉(xiāng)里”,“接親長長陣,拜堂只兩人”,“少吃多嗞味”,“年節(jié)擺椅囝上做”,“紙褙福州城”,“風(fēng)吹單條竹”,“酒肉兄弟,錢財母仔”,“有天沒日頭”,“老鴰叫,別人死”,“金蒼蠅屎腹”,“有做沒吃是你命,沒做沒吃怨誰人”,“鑼著掏(拿)過山打”等等等等。這些詞語福州以外的讀者都看得懂,我們?yōu)槭裁床辉谶@上面下點功夫呢?原長樂縣長、孫中山女婿王伯秋就曾作過嘗試,他創(chuàng)作的《新長樂歌》影響深遠(yuǎn)家喻戶曉,至今人們還在傳唱:

  新長樂,樂何如?

  背山面海,人文之區(qū),

  有田可耕,有海可漁,

  更有壯丁十萬,保護(hù)我鄉(xiāng)閭。

  生產(chǎn)日豐財用紓,

  民智日開人無愚,

  禮、義、廉、恥,聲被海隅。

  努力,努力,大家齊努力,

  共建新長樂。

  新長樂,樂何如。

  這首歌深受長樂人民歡迎,福州以外的讀者也喜歡。

  被鄭振鐸收入《月下之話》長樂三首歌謠堪稱佳作,也被我收入《吳航歌謠》中。其中有首《共哥相約》就寫得非常優(yōu)美,情意綿綿。那首歌是這樣唱的:

  共哥相約月出來,

  怎樣月出哥未來?

  沒是奴家月出早?

  沒是哥家月出遲?

  不論月出早與遲,

  恐怕我哥未肯來。

  當(dāng)年我哥未娶嫂,

  三十無月哥也來。

  人家哥都討嫂了,這個妹仔還在癡情地等待著,你說傻不傻?尤其“沒是奴家月出早?沒是哥家月出遲”這兩句,更是惟妙惟肖地寫出那個癡情女子苦苦相思的心境。

  哥等不來,妹只好滿懷惆悵地離開了,欲哭無淚,邊走邊怨薄情郎:“當(dāng)年我哥未娶嫂,三十無月哥也來。”月上柳梢頭,地上月光光,留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的是那多情女子悠長而削瘦的身影……整首詩只有八句,有人,有景,有情,詩中有畫,聲情并茂,這樣的詩會比《長干行》差嗎?

  這樣的好歌在福州還有好多。如《素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又如《小姐人樣一朵花》:“小姐人樣一朵花,一朵花插牛屎巴。丈夫好吃又懶做,蛤蟆三跳兩歇腳。”再如《哥是鑰匙妹是鎖》:“哥是鑰匙妹是鎖,哥愛妹來妹愛哥;水不離魚魚跟水,砣不離秤秤跟砣。”以上這些詩多半是我跟二叔張善吉先生收集整理后進(jìn)行再加工的,既有傳承,也有創(chuàng)新。福州讀者看得懂,五區(qū)八縣以外的群眾也能接受。這樣的詩在福州多得像田園地頭中的茉莉花,一採一大籮。還是那句老話:對民間歌謠,要傳承,更要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福州歌謠才能走出死胡同,走向中國,走向華人世界。用編者的話:“企盼能藉由鄉(xiāng)土童諺的重視,能喚起地區(qū)鄉(xiāng)親對地方文化保存的自覺,也藉由童諺蘊含的文化寶藏,重新認(rèn)識我們的故土。”

  話扯遠(yuǎn)了點,還是書歸正傳,在民謠的傳承上,馬祖的文朋詩友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當(dāng)然它收集的童諺不是很全面,比如福州地區(qū)那首膾炙人口的《真鳥仔》就漏掉了:“真鳥仔,啄坡坡,三歲孩兒會唱歌。因(不)是爸、奶教奴唱,是奴腹佬通通歌。”就數(shù)量來講,也不及福州地區(qū)童諺的百分之一,但他們已經(jīng)盡力了。為了出這本《月光光》,他們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從大陸請專家作藝術(shù)指導(dǎo),為福州童諺留下了一方凈土,也為我們的后代留下了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糧。

  感謝《月光光》,給歌鄉(xiāng)福州吹來一縷清新的流風(fēng),我們期待著第二本《月光光》出現(xiàn)。

  (作者 張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