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側江岸之上,舊有基督教布道所“十間排”
記二 海關
明謝肇淛《渡馬江》云:
龍睡空江冷,
潮歸野渡橫。
伯牙洞前直道右側,有石階下行,小橋曲欄轉折,橋下魚、龜驚走,不外是善信放生之靈物,皆隱蔽于荷葉之下,時不剛好,與荷花緣鏗一面。荷池中央,塑童子戲魚像,年年有余,頗有喜氣。
繞像而出門樓,右轉,赫然“閩海關大樓”。
1991年,我們8人在六中實習,特認真,備課到半夜想吃營前街通宵海鮮鼎邊糊,又不想打擾門房老伯,我曾攀墻進出。當時海關遺址僅剩余一樓磚石結構,上無建筑,都已坍塌。戰(zhàn)戰(zhàn)兢兢站立墻頭,下若迷宮。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閩海關建立,前來福州的大型貿(mào)易船舶無法進入南臺“番船浦”,只好在營前的伯牙潭錨地(白攔潭錨地 PAGODA ANCHORAGE ),將進出口貨物用駁船盤運至番船浦候驗。1869年(清同治八年),閩海關在營前設置分關,又稱閩海關辦事處,即“營前海關”。鴉片戰(zhàn)爭之后,英國人控制中國海關大權。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大清郵政開辦福州郵務總局,并在營前海關內(nèi)開設羅星塔分局。1912年,羅星塔郵局由長樂營前白牙潭海關內(nèi)遷往馬尾羅星塔村。1991年,全國集郵學術宣傳會議在福州市,當時與會代表有人就提議參觀羅星塔郵局故址,已無法實現(xiàn)。
林伯手指大樓稱,現(xiàn)在這座“海關大樓”外觀及屋頂,基本上按原海關大樓造型,青磚砌筑,小青瓦四坡頂。對面山墻根處立有碑:“國家水準點,羅零1”,子亮、紹凡觀看許久。這是1953年,國家水利局在距離“羅基”面上約20米處,經(jīng)重新測設埋石定位的國家水準點。
往下走至江乾(方言,江邊),舊海關碼頭已休整。林伯手撫著半人多高的“磨坊車”說,這是前清舊物,原來放置高處53年“羅零”碑對面的海關樓前,建設度假村時移置此處。磨坊車,是俗稱,游人不識,以為鐵碇。其實,這是一座“六孔人力絞纜樁”,生鐵鑄造,樁上部有6個方形孔,插上木樁,6人同時推轉。中為細腰,絞拉纜繩,可將泊在江中的商船拉近江岸。二、三人上前,想轉動試試。細看,底座已遺失,磨坊車的磨心沒了。
時當中午,馬江已經(jīng)退潮,碼頭左側巖石裸露,石上刻有“旗昌界上至山園,路下至江乾”字樣,“乾”字下約1米,即為“羅基”,刻有“I←X→”標志。
碼頭右側,遠處橫臥一大塊巖石。子亮說,那就是“白攔潭”,“伯牙潭”地名因此而來。潭上生有“海瓜子”(俗稱“烏連”,一種小蛤蜊),味極鮮美。1971年,子亮還在六中上學。白攔潭上,子亮不曾多言,惟神情悵然,想是神思已遠。
左側江岸之上,壘石處青藤彌漫,綠意盎然。舊有基督教布道所“十間排”,原為木結構,今已蕩然無存,其上建有六中師生食堂及教師宿舍樓。右側,沿水岸石徑,林蔭蔽日,頗有古意。直行二百米,一座紅磚青瓦四坡頂建筑,已修葺一新,據(jù)說是閩海關洋人港務長宿舍,是舊海關唯一尚存古建筑。門前石基下的巖石上,有舊刻“六中”界標。界標外礁石上,建有水文站。水文站旁,刻有“妖妃”二字,不知何人何時所刻,字形甚方整。
經(jīng)林伯指點,在山坡略高處豎有三角棱柱,1998年國務院所立“長樂界標”。
當日,我等五人盡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