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田公元帥實有其人。他叫雷海青,是唐玄宗時的一名宮廷樂師。
雷海青是個神童,自幼天資聰穎。他長相清秀,性格活潑,擅長彈琵琶,對音律有過人天賦。他不僅彈得好,也會唱,能在戲臺上扮演各種角色,在當(dāng)時梨園界頗有名聲。
唐天寶年間,反王安祿山引兵破了長安,梨園教壇中幾百名弟子都被他掠到洛陽。安祿山久聞雷海青名氣,大喜過望,當(dāng)場擺出樂器讓雷海青為他彈唱慶賀。
雷海青寧死不屈,當(dāng)場摔爛琵琶,怒斥奸賊。安祿山暴跳如雷,雷海青遭受凌遲酷刑,其他梨園弟子也紛紛扔了手中的樂器,拒絕為安祿山演奏,均慘遭殺害。一時洛陽城血流成河尸堆如山。
自唐以來,歷代梨園人感雷海青氣節(jié),奉他為“戲神”。福州建有元帥廟,供梨園子弟與百姓四時祭祀。閩劇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福州十邑方言地區(qū)及臺灣、東南亞福州人聚居地。唐末,福州就有歌舞百戲的演出。南宋中期,南戲《張協(xié)狀元》采用福州民間小調(diào)作為曲調(diào),久演不衷,深受百姓喜愛。明萬歷年間,一種多聲調(diào)的劇種誕生了,它就是“閩班”。閩班將民間小戲“江湖”的江湖調(diào),“儒林”的逗腔,“平評”的洋歌以及徽班的“啰啰”融為一體。早期角色只有生、旦、丑三種,稱“小三戲”,明末清初。閩班開始流行長樂,福州元帥廟也分爐到長樂,改稱“英烈廟”,祀的神依舊是田公元帥即雷海青。外地的戲班來長樂演戲,都要到“英烈廟”禮拜、祈求演出順利。頭場戲免收戲金,作為給戲神的獻禮。再后來“英烈廟”又從梅花鎮(zhèn)分爐到馬祖北竿(塘岐村),又稱元帥廟。當(dāng)時長樂共有“泗海”“新泗海”“舊泗海”“厚福黨”“厚福發(fā)”“乘哥”“石頭姆”“假劉”“草索”“七子”10個閩班。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12種角色。藝術(shù)特色講究四功(唱功、念功、做功、武功)五法(手、眼、身、法、步)。唱腔,道白大量吸收福州民間兒歌、俚語、諺語、歇后語等,鄉(xiāng)土氣息濃郁。主要伴奏樂器有橫蕭、嗩吶、斗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zhàn)鼓、大小鑼、大小鼓、磬等。長樂戲班多為鄉(xiāng)紳創(chuàng)辦。縣城鄭茂環(huán)(曾納捐知府)在家中建儒林班演唱自娛。民國3年(1914),下洋鄉(xiāng)建儒林班,取名“樂大觀”,招收學(xué)徒40余人,培養(yǎng)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角,如老生程德旺(道旺)、青衣李奕裳(下洋人)等均出其門下。瑯尾鄉(xiāng)“高樂天”儒林班,曾傾三家家產(chǎn)建成,亦極一時之盛。青橋鄉(xiāng)陳建于縣城東關(guān)建航藝閩班,后改名建光閩班,有演員30余人,陳斗南為編劇兼主鼓。演出劇目有《雙釘判》《吳漢殺妻》《浪子回頭》等,大多在縣城周邊村莊神誕或廟會時演出。農(nóng)閑還受聘下鄉(xiāng)(主要是下長鄉(xiāng)各鄉(xiāng)鎮(zhèn))外出演出,有時也上省城參加會演。先拜戲神,后演戲,熱鬧一時。民國期間,縣城大商家張善樵創(chuàng)建航光閩班,演出《貍貓換太子》《紅蝴蝶》《逼上梁山》等古裝傳統(tǒng)歷史劇。張善樵在《逼上梁山》中演林沖,其弟張善賢演林娘子。兄弟同臺演出,在縣城一時傳為佳話。張善樵,字永豐,久和醬園店老板,自幼受業(yè)于其舅公劉仲珊(張祖母劉氏系劉仲珊胞姐)開辦的私塾,有較高的文學(xué)功底,能編、能演。每年國公誕(高隍巷)、保生大帝圣誕(河下街)時,航光閩班都要公演閩劇,與民同樂。拜完戲神后鑼鼓就開始敲響,戲登場了。張善樵開始登臺亮相。演武戲體力消耗大,有時演到半途,就換上專業(yè)演員,但張善樵樂此不疲,年年都要上場翻幾個跟頭,展幾下拳腳。用他的話這叫做樂在其中。
上世紀(jì)二十年代,閩班進入多種聲腔劇種的成熟期。長樂人鄭奕奏脫穎而出。鄭奕奏演唱的“逗腔”韻味悠長、纏綿悱惻,先后主演《梅玉配》《杜十娘》《碧玉串》(即《姑伴嫂眠》)《黛玉葬花》《晴雯補裘》《黛玉焚稿》《孟姜女》《萬花蓮船》《孤兒血》《百蝶香柴扇》等劇。所演《新茶花》操琴自嘆,唱來尤為嫵媚婉轉(zhuǎn),極其神韻。在短短十余年中,鄭奕奏成功塑造出上百個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悲劇女性形象。他總結(jié)出“素、靜、休”與“快、緊、收”六字真經(jīng),形成鮮明獨特的“鄭派藝術(shù)”。其表演特點簡練淳樸、細(xì)膩含蓄、穩(wěn)重大方,深受戲迷喜愛,被譽為“閩班泰斗”。許多人還將鄭奕奏譽為“福建梅蘭芳”。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在福州觀看過鄭奕奏飾演的《秦香蓮》,亦擊節(jié)稱賞,并當(dāng)場賦詩贈給他。其詩云:“不待題詩費評章,世人才學(xué)自芬芳。鄭生應(yīng)解香蓮苦,連日為她嘔盡腸。”
1924年,鄭振鐸(長樂首占人)先生將《紫玉釵》(《祥文注考證閩劇紫玉釵》)《墦間祭》整理后交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從此閩劇正式取代舊時的閩班,也在國內(nèi)戲劇舞臺上占了一席之地。
閩劇劇目繁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傳統(tǒng)劇目1500個左右。《紫玉釵》《釵頭鳳》《荔枝換絳桃》《陳若霖斬皇子》《貽順哥燭蒂》《甘國寶》《蘇秦假不第》等閩劇劇目,久演不衰。近代閩劇四大名角,長樂占兩個,馬頭鄉(xiāng)鄭奕奏,感恩鄉(xiāng)曾元官。閩劇著名編劇,《墦間祭》作者邱琴舫也是長樂(四都坑田)人。“五魁星”陳春軒,出生在長樂江田鎮(zhèn)石門村,一生在閩劇舞臺上摸爬滾打,功成名就后還培育了桃李滿園。此外還有小生名角李銘玉、李小白、林逸豹、邱少峰,旦角名家葉國務(wù)、李香君、李奕棠、蔣小紅、鄭英惠、馮艷芳、陳妙軒、凈丑名家陳春利、肖邦棉、石務(wù)世、陳雀飛、陳春庭等。新一代長樂籍閩劇演員陳乃春以精湛藝術(shù)表演和委婉唱腔,一舉奪得全國戲劇“梅花獎”和“文華獎”。曾有人作過統(tǒng)計:長樂閩劇團數(shù)量占全省閩劇團的一半。比較出名的閩劇團有長樂新大眾閩劇團、長樂第二閩劇團、長樂實驗閩劇團、金峰閩劇團、龍鳳閩劇團、天河閩劇團、閩航閩劇團等。1987年陳元挺(江田鎮(zhèn)人)創(chuàng)新的新編歷史故事劇《遺恨姑蘇臺》獲福州市第十四屆戲劇會演劇本創(chuàng)作一等獎,后又參加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展演,獲劇本創(chuàng)作三等獎,該劇還榮獲華東地區(qū)“田漢杯”優(yōu)秀劇本二等獎。1992年,長樂新大眾閩劇團排演的現(xiàn)代閩劇《心靈的呼喚》(陳元挺編劇)在福建省第四屆民間劇團展演中,獲劇本創(chuàng)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優(yōu)秀演員獎、演員獎,幾乎囊括所有獎項,該劇還參加福州市第十六屆戲劇會演,一舉奪得7項獎項,居參演劇團之首。
1993年7月,長樂舉辦首屆全省民間閩劇藝術(shù)節(jié),有17個市縣(區(qū))27個閩劇團來長樂獻藝、獻技,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閩劇深受長樂人民喜愛。逢年過節(jié)、廟會、神誕、老人壽辰,都會邀請閩劇團演出,增加喜慶氣氛。目前長樂平均每年約有五千多場次精彩的閩劇表演。不少戲班改頭換面在演出前加演“請神”,深切懷念戲神雷海青。近些來,有一些新成立的戲班還恢復(fù)了舊俗:戲開演前先祭戲神,戲臺上懸掛絹繡的田公元帥畫像(過去是神龕)。橫案桌上擺著豬頭、羊頭等十色供品。班主領(lǐng)著全體演員恭恭敬敬地跪拜在繡像前。三磕首后方才在爆仗轟鳴聲中奏響鼓樂。儀式非常隆重。由此可見:田公元帥是深得人心的。人心不可侮辱!
閩劇是福州的土特產(chǎn),也是長樂的土特產(chǎn)。哪兒有閩劇,哪兒就有田公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