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人文概況 >> 正文

《長樂縣公署示》碑

作者 張端彬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7-11-13 10:59:36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平生只有兩種嗜好:讀書、寫作。讀完一本書后就提起筆寫點心得,寫倦了,再去讀書。除了劇本外,各種文體都作了嘗試。近來,隨著年歲的增大,靈感變遲鈍了,就把精力轉(zhuǎn)移到研究地方文史上。去年12月,開始編寫《吳航老街》,整天穿行在吳航舊街巷中,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塊《長樂縣公署示》碑。

  民國1年(1912),清帝遜位,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中國,縣衙改稱縣公署,主官稱縣知事。民國十六年(1927),成立國民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究竟誰是長樂縣首任縣長?誰又是末任長樂縣知事呢?據(jù)《長樂市(縣)志》,鄒昆系長樂縣末任縣知事。鄒昆,字秉籌,閩侯縣人,在長樂任、卸職日期為1924——1927年(民國13——16年),但《長樂縣公署示》碑卻推翻《長樂市(縣)志》這一說法。碑文如下:

  案據(jù)民人周恰恰等呈府埕頂?shù)胤接泄萌怨芬粭l,系人民通行道路,恐有不法之徒恃強堵塞妨害交通,伏懇鈞署出示禁止等情。查周恰恰等所請一節(jié)確系公路,嗣后無論何人不得堵塞妨害交通。合行佈告一體,凜遵此佈!

  民國十五年一月

  知事陳世彬

  此碑注明的時間是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落款人是“知事陳世彬”。該碑說明鄒昆此時已離開長樂,執(zhí)掌長樂縣公署的知事是“陳世彬”;也證明鄒昆卸職日期“1927年”(民國16年)是錯誤的。他卸職的時間應(yīng)為1926年前。1926年以后長樂縣公署的知事應(yīng)是陳世彬,也是長樂縣公署的末任知事。

  長樂縣首任縣長,據(jù)《長樂市(縣)志》系陳世彬,這是正確的,但他的任、卸職時間(民國16年9月——民國17年)卻是錯誤的,應(yīng)為民國15年1月——民國17年(1926——1928年)。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長樂縣公署示》碑,我對長樂歷代知縣(民國部分)重新作了訂正:

  鄒昆(民國13——14年,即1924——1925年)——陳世彬(民國15——17年,即1926——1928年)。

  陳世彬,字雅三,閩侯縣人。在長樂執(zhí)政期間,干得最漂亮的一樁事就是敢秉公執(zhí)法,幫助國人告倒洋人,維護了我國格民權(quán),這段歷史《長樂市(縣)志》漏掉了。根據(jù)《長樂縣公署示》碑應(yīng)當(dāng)補上。

  《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

  《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俗呼鄭和碑,雅稱天妃碑)是目前國內(nèi)僅存的詳細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珍貴實物。日本學(xué)者寺田隆信在他著的《鄭和》一書中曾指出:該碑“作為鄭和生前撰寫的記錄,被視為非常重要的材料。”

  很少人對此碑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只有黃榮春先生(黃榮春《鄭和曾率舟師駐扎泉州——或從后渚港揚帆下西洋》,見《福州晚報》2016年10月24日 )提出鄭和舟師第五次、第六次:“或從后渚港揚帆下西洋。”這副標(biāo)題本身就自相矛盾。“或”,也許的意思。究竟是“是”還是“非”呢?作者把不敢確定的“后渚港”搬出來怎么能讓人信服?其實這不怪作者。泉州府找不出一處鄭和舟師駐扎那里的實物。能夠與鄭和沾上邊的只有那塊《行香碑》。我們將它同《天妃碑》作比較就能看出問題來了。眾所周知,《天妃碑》是鄭和領(lǐng)著眾將士親自立下的:“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周滿、洪和、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立碑過程中還請來佛家道家舉行隆重的儀式。這在碑中也記得很清楚:“正一住持楊一初,稽首請立石。”碑中的人有名有姓有職務(wù),都是鄭和舟師的部將。而泉州那塊《行香碑》是一個叫蒲和日的鎮(zhèn)撫代立的。更奇怪的是查遍泉州府各處方志找不到一個叫蒲和日的鎮(zhèn)撫。疑點一也。

  《天妃碑》中標(biāo)明鄭和身份是“正使太監(jiān)”,《行香碑》中寫的卻是“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沒辦法了,只好將《蒲氏族譜》中的“蒲日和”拖出來湊數(shù)。更奇怪族譜中記載的是“永樂十三年”:“日和……永樂十三年,與太監(jiān)鄭和奉勒往西域……”而《行香碑》中的時間是永樂十五年。《族譜》與《行香碑》記載的時間自相矛盾。疑點二也。

  上次我曾談到《行香碑》中的“蒲和日”與《蒲氏族譜》中的“蒲日和”不是同一個人,黃榮春先生忙又改口,說:“有人認為‘是時間代詞’,猶言五月吉日。”這下更不能自圓其說了。“鎮(zhèn)撫”成了“子虛烏有”的人了。立碑哪有不署立碑人的名姓呢?《天妃碑》中,鄭和親率王景弘等10個副手立下的碑,此外還有見證人“正一住持楊一初”等眾僧家道家。此疑點三。

  《天妃碑》立于明宣德六年(1431),已經(jīng)換了皇帝了。《行香碑》立于永樂十五年(1417),比《天妃碑》早了14年。1417年的“鎮(zhèn)撫”怎么知道1431年的事。疑點四也。

  鄭和舟師是水軍,是軍隊。當(dāng)時南洋一帶海匪猖獗。他們擁兵自重在大洋中攔截過往商船,劫奪金銀財寶、濫殺無辜,有的還殺掉當(dāng)?shù)胤酰粤橥酢R虼肃嵑筒艓н@么多將士前往南洋或西域。軍隊動向是絕對保密的。鄭和即便到泉州行香,也決不會告訴“鎮(zhèn)撫”到“忽魯謨斯”去。還應(yīng)指出:《行香碑》中的“廝”應(yīng)為“斯”。疑點五也。

  黃榮春先生曾在1985年紀(jì)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時寫過一篇論文《〈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有關(guān)問題述略》,此文后來收入《鄭和與福建》一書中。其實他1985年的文章與今天《福州晚報》上的文章內(nèi)容觀點基本相同。沒提出新證據(jù)。在作者文中多次出現(xiàn)“相傳”、“可能”、“傳說”等字樣。不妨摘抄幾段供讀者參考:

  一、“……其部分舟師或全部舟師有可能兩次從泉州后渚港起航下西洋。”

  二、“……行香碑以及后渚港邊百崎鄭和堤、接官亭和民間傳說都說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有兩次到過泉州,鄭和舟師也曾駐于泉州后渚港。”

  三、“鄭和在泉州不但到圣墓行香,相傳還拜會百崎的郭氏開基始祖郭仲遠……”

  四、“相傳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舟師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后渚港候風(fēng)。”

  五、“行香碑與鄭和堤的存在說明鄭和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在泉州停留時間較長,可能是從泉州揚帆下西洋的。”

  六、“……此兩年(指1407年與1417年)其舟師可能部分或全部從泉州后渚港揚帆下西洋。”試問:“相傳”、“可能”的東西能作史料來引證嗎?更滑稽的是作者還把當(dāng)?shù)匕倨榛刈遴l(xiāng)人民政府公元1991年10月立的“鄭和堤碑”當(dāng)作證據(jù)。

  照規(guī)定:文保單位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護碑才算數(shù)。鄉(xiāng)級單位沒有立法權(quán)。如果把鄉(xiāng)政府立的碑都算作文物,那文物專家學(xué)者都該回家賣紅薯去了。

  《天妃碑》全稱是“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不是“天妃之神靈應(yīng)之記”碑。黃榮春先生顯然記錯了。

  《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詳細地記載鄭和舟師第一次至第六次是從長樂太平港揚帆入海的。這就是可靠資料,也是真實的歷史。石碑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