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浙總督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間向清政府提出自造輪船的建議,獲準后設船政局于馬尾。沈葆楨任船政大臣。
船政局設立三所學堂:“前學堂”專司造船、設計,“后學堂”專司駕駛、輪機;“藝圃”專收青年藝童。1866年冬開始招生(15-18歲)。長樂有不少生童考入船政學堂。今特輯小傳。
林日章,長樂沙堤人。1868年月考入“前學堂”制造班,專習法語和制造專業(yè)。1876年第一屆畢業(yè),名列上等。翌年暮春與薩鎮(zhèn)冰、梁炳年、魏灝等35名學生第一批資送留學。入法國“巴黎礦務學校”(國立高等礦務學院)學習開采、提煉、熔鑄等先進技藝。1880年10月,結業(yè)回國,授縣丞銜,任船政工程處輪機廠制造監(jiān)工。
1882年5月,東海關監(jiān)督盛宣懷奉派赴煙臺查勘鉛礦,準備自造鉛彈。林日章獲悉后即呈述“開采、淘洗、鍛煉、提銀”詳細計劃,被委任監(jiān)工。林躬親督導,提煉得法,卓有成效。林日章系我國最早用西方先進技術煉銀的工程師。
張啟正,字明甫,首占(北鄉(xiāng)的首占)人。1868年,入“藝圃”班。光緒三年(1877)12月8日船政局增派5名藝徒留學生,張被選中。入法國“臘孫船廠”學習制造技藝,又轉入“匠首學堂”,專攻推算船身技術。1880年,隨第一批留學生回國。
光緒十二年(1886),船政局向英國訂造“致遠”、“靖遠”兩艘軍艦,張啟正被委任監(jiān)制。張出色地完成任務,受到清政府的嘉獎,授知縣銜。
光緒二十九年(1903),船政局創(chuàng)辦銅元局,船政大臣崇善委任張啟正為閩海關銅元局監(jiān)工。
梁炳年,梅花人。同治七年(1868)7月考入船政“前學堂”制造班。1876年第一屆畢業(yè)。翌年春被選派為第一批留學生,入法國“多郎宮”廠(土倫海軍造船廠)專門學習輪機、冶煉專業(yè)。后因病歿于法國醫(yī)院,英年早逝,壯志未酬。
賈凝禧,洋嶼人。光緒八年(1882)考入船政后學堂駕駛班,專習英語和駕駛專業(yè)。船政第九屆畢業(yè)生(1885年)。1886年初夏,與長樂籍學子高而謙、陳慶平、柯鴻年等33名學生派為船政第三批留學生,入英國海軍部巡海練船,英屬地中海海軍部丹麥雷鐵甲兵船實習,學習測繪海圖、駕駛鐵甲艦專業(yè),并在英、法從事專門的水道測量學的學習。留學三年歸國。
監(jiān)督周懋琦向船政局稟稱:“學習測繪海圖,巡海練船兼駕駛鐵甲兵船學生賈凝禧文武兼資,最為出色。”列保,以候補道員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賈凝禧參加鄉(xiāng)試,中了舉人,曾署理山東榮城縣知縣。辛亥革命后任海軍部司長,病卒于北京。
柯鴻年,字貞賢,號澹園,柯百戶人。光緒八年(1882),以諸生考入船政前學堂制造班,專司法語與造船專業(yè)。船政第三屆畢業(yè)生,1886年被選派為船政第三批留學生赴法國入“巴黎大學法學院法學部律例大書院”,專攻萬國公法。1890年結業(yè)回國。
歸國后,柯鴻年以品學兼優(yōu)列保候補道員,在船政局工程處供職。先后幫助南洋、北洋船政設計修筑鐵路。柯不僅精通洋務、技藝,亦工詩文詞,著有《中華債法論綱》、《法律實用叢書》、《中華物權法》等書傳世。
陳慶平,字貽堂,東隅司馬里人。1882年考入船政前學堂制造班,專攻法語和造船專業(yè),船政第三屆畢業(yè)生。1886年初夏,被選派第三批留學生,入法國“巴黎法工部制造大書院”攻讀制造專業(yè),后轉入“巴黎高等橋梁和公路工程學校”學習河道管理和橋梁、鐵路建筑。1890年結業(yè)回國,任船政局工程處外文翻譯兼前學堂教師。1897年,調陳主持籌建蘆漢(蘆溝橋至漢口)鐵路。1907年,任漳廈(漳州至廈門)鐵路總工程師。他采用新工程技術減少工程投資、縮短工期,同時還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技術人才。可惜未競其才,年未至五十而卒。陳寶琛曾揮淚寫下一幅挽聯(lián):學為世用,而壽限之;老不任事,惟靈相我。
高而謙,字子益,龍門人。1882年以諸生考入船政前學堂制造班,專攻法語和造船專業(yè),船政第三批留學生,入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法學部律例大書院”學習萬國公法。1890年畢業(yè)回國,在船政局工程處任職,曾一度赴法國考察時政。
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總理衙門外務部右參議,翌年兼任京漢鐵路總監(jiān)督。1909年任外務部尚書左丞。民國三年(1914),任駐意大利公使,授命出席聯(lián)邦大和會,力爭中國主權,擢外務部次長。1918年,辭職歸上海。
高而謙任職敢任事,不阿權貴,恪守職責,廉潔自律。他曾主張“師夷專技以制夷”,力主革新,是一位有遠見的有識之士。
曾毓雋,字云霈,感恩人。光緒間畢業(yè)于船政學堂并選派出國留學。回國后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郵傳部委派他與李大用(船政畢業(yè)生)一同勘測川漢鐵路,以才干為江北提督段祺瑞所器重,累擢郵傳部參事。
辛亥革命后,供職交通部。民國五年(1916)委任曾為京漢鐵路總辦,擢局長。1918年,任國務院秘書,并被選為國會議員,,同年10月,任交通部次長兼國有鐵路督辦。翌年冬擢交通部總長。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南京。翌年,梁鴻志叛國投敵,任偽南京維新政府行政院長。梁邀曾參加偽政權。曾斷然拒絕,亡命香港,保持民族氣節(jié)。
許建廷,字衡曾,筱晴,琴江人。船政后學堂駕駛班學生。船政第十六屆畢業(yè)生。1905年,許建廷等4人被海軍事務處選派留英。先后在英國皇家海軍學校、英國格林威治及鮑特司密夫學堂學習駕駛、天文、戰(zhàn)術、水雷、魚雷等技術。1909年畢業(yè)回國,以守備銜補用,擢聯(lián)鯨靖安等艦艦長,駐守江寧(南京)。
武昌起義后,許建廷與同駐江寧的南琛艦長林建章積極響應,密遣水兵潛往鎮(zhèn)江,聯(lián)絡光復后的鎮(zhèn)江軍政府都督林述慶(長樂泮野人),率領兩艦官兵起義,投向革命軍。后又奉臨時政府海軍部長兼海軍總司令黃鐘英命令,率艦隨海軍北伐。
1924年,許建廷任第二艦隊司令,晉銜少將,1925年改任閩海關監(jiān)督。1934年任吳淞商船學校校長。1960年病逝長樂。
高魯(1877-1947),字曙青,號叔欽,龍門人。1905年畢業(yè)于船政學堂(管輪專業(yè))并以優(yōu)異成績保送出國留學。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獲工科博士學位,其畢業(yè)論文是《飛機翼的力學計算問題》。
1909年,高魯在法國巴黎加入同盟會。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他曾任孫中山秘書。1912年隨孫中山同來福州,并隨中山先生到馬尾參觀船政學堂。后任中央觀象臺首任臺長,中國天文學會會長。民國教育部長,駐法國公使。
1920年,高魯作為我國代表到德國,逼迫一戰(zhàn)戰(zhàn)敗國單獨執(zhí)行《凡爾賽和約》第131條,歸還被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掠至柏林安放在德皇威廉二世皇家公園橙園草坪上的中國天文觀測儀器“渾天儀”、“紀限儀”、“地平儀”、“天體儀”、“張衡撫辰儀”。同年,高魯又代表國家將被聯(lián)軍中的法國軍隊掠至法國駐北京公使館內保存的“簡儀”收回,維護了我國主權的尊嚴。
黃鐘瑛(長樂籍,遠祖青山下),生于1869年,原名良鏗,號贊侯。1882年,13歲的黃鐘瑛考入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11屆畢業(yè)生。歷任飛鷹、鏡清艦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黃鐘瑛任“海籌”艦管帶,駐防九江,舉義旗于潯陽江頭,同行諸艦亦相率反正。后黃被鄂督黎元洪委任艦隊司令,溯江西上,援救漢陽。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鐘瑛受命為海軍部首任總長,并兼任海軍總司令。不久,中央政府移北京,袁世凱為總統(tǒng),黃鐘瑛不愿入北京政府,辭職回上海,同年12月4日,黃鐘瑛因積勞成疾,卒于上海寓所。28日,海軍部在北京閩學堂設靈公祭,同日薩鎮(zhèn)冰偕魏瀚、沈壽堃、藍建樞、徐振鵬、程壁光、陳其美、伍廷芳等在上海開追悼會,并派兵艦運棺木回閩,1913年1月19日在省府明倫堂舉行公祭。葬西門外梅亭。
附一,孫中山挽黃鐘瑛:
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舊侶
屈指將才有幾,老成凋謝,傷心問東亞海權
附二,黃興挽黃鐘瑛:
一舉奪得揚子江,漢勢不孤,黯收幕南王氣
六州齊傳奈爾遜,將星忽隕,獨存海上雄風
高莊凱(龍門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四屆畢業(yè)生。曾任浙江象山縣知縣。辛亥后任福建南路觀察使。許贊周(洋嶼人)字翼臣,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四屆畢業(yè)生。曾奉派測繪福建閩江上游地圖,獲五品頂戴,歷任京漢鐵路工務股長,漳廈鐵路工程師。林逢春(六林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四屆畢業(yè)生。1896年,林被鐵路總辦盛宣懷聘為鐵路局工程師。后因勞累過度卒于工地上。楊茂貞(洋嶼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六屆畢業(yè)生。黃曾溶(洋嶼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6屆畢業(yè)生。王宜漢(潭頭人,后遷亭頭),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辛亥后,曾任京漢鐵路局統(tǒng)計員,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賈襄力(洋嶼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6屆畢業(yè)生,兵艦艦長。陳應濂(嶺南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船政第6屆畢業(yè)生,曾任廣東震威練船管駕,福建水師魚雷管駕,靖海、安豐兵艦管帶,九江統(tǒng)領,海軍視察官,長江閩粵海軍宣慰使。高承錫(洋嶼人),前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9屆畢業(yè)生,曾任兵艦大副。許贊虞(洋嶼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9屆畢業(yè)生。五品頂戴選用主簿。曾受命監(jiān)造“平遠”軍艦,后被聘為后學堂教員,福州格致書院教員,海軍上校。林韻可(營前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9屆畢業(yè)生。曾參加甲午海戰(zhàn),不幸受傷。辛亥后,任永豐艦長。1922年在廣東殉職。游于藝(洞頭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10屆畢業(yè)生。歷任閩江口長門要塞炮臺管帶,江南造船所監(jiān)造官。曾多次隨薩鎮(zhèn)冰到日本、英國考察海校。游福海(洞頭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13屆畢業(yè)生。民國期間,曾任蘇、浙、閩海岸巡防處處長。張增存(洋嶼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16屆畢業(yè)生,曾赴英國留學。回國后任江元、華安艦艦長。賈勤(洋嶼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船政第16屆畢業(yè)生。曾任海籌艦艦長,海軍部軍需司長。曾光時(感恩人),后學堂管輪專業(yè),船政第2屆畢業(yè)生。辛亥后授海軍中校。陳開鑣(青橋人),后學堂管輪專業(yè)。船政第5屆畢業(yè)生,曾任安福練船管輪。林守鑒(厚福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歷任威遠、定遠、靖遠練船管輪。甲午之役,林因病未能從戰(zhàn)為恨,遂抑郁而死。陳正烺(秀鳳人),船政學堂畢業(yè),歷任南、北洋兵艦正副管輪,九江銅元局總辦。陳兆炳(青橋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曾任京漢鐵路局翻譯股長。許建藩(洋嶼人),前學堂制造專業(yè)。曾任京漢鐵路站長,漳廈鐵路監(jiān)工,海軍部科員,福建沙埕海關關長。賈珂(洋嶼人),后學堂駕駛專業(yè)。曾任江元軍艦艦長。王大成(洋嶼人),畢業(yè)于船政學堂,曾任職于京漢鐵路,后去臺灣。王大喜(洋嶼人),畢業(yè)于船政學堂,后去臺灣。
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當年,不少長樂學子懷著強軍強國夢走進船政,在推翻帝制、抵抗外侮中曾立下不朽功勛。這段歷史不應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