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官第為長樂古城中的五第之一。它的主人鄭源彬(1509-1564年),字梅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任南直隸壽州知州。上任沒多久,壽州就發(fā)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鄭源彬臨危不亂,先安排衙差將老弱病殘者轉(zhuǎn)移出城,隨后冒雨領(lǐng)著丁壯年浚疏堵塞的河道,終于化險為夷,保住州城。洪水退后,全城百姓額手稱慶,舉著鄭源彬畫像四下傳頌,并立生祠頌揚他的德政。
城內(nèi)有座八公山,景色秀麗。處理完政務(wù),鄭源彬就去登山。每游覽一處景點,他都會題詩一首留念。鄉(xiāng)民們很快就將他的詩鐫在崖石上并加以精心保護,這些詩至今仍在。
沒多久,鄭源彬轉(zhuǎn)任北直隸開州知州。離開壽州時,邑民舉著萬民傘歡送鄭源彬,十里長街一片慟泣聲。
聽說大清官鄭源彬要來開州當知州,開州百姓欣喜萬分,特地趕到離城五里的接官亭迎接鄭源彬,感動得他熱淚盈眶:民心是秤啊!好官壞官在這桿秤上一稱便見分曉。
上任后,鄭源彬勤政愛民,時刻把百姓的疾苦掛在心間。一年后,開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朝廷體察民意,擢鄭源彬到南京戶都。不久,升本部陜西清吏司郎中。五十六歲時死于任上。有《梅岡詩選》傳世。
地官第建造于明嘉靖后期。它坐落于楊井巷西側(cè),北接張家,南連士庫里,同岳伯第隔巷對峙。正中一座為府第之主屋,坐北朝南,西闊六扇五間,進深九柱四房出游廊。主屋前為長條石鋪徹的大埕。大埕前衛(wèi)倒照廳,坐北朝南,西闊六扇五間、進深七柱二房。大埕東西兩端各為一座瓦房,四扇三間、五柱二房,兩座瓦房左右對稱、隔埕相望。東面那座為門頭廳,大門朝東(面臨楊井巷),前有插屏門,中廳為通道。主屋東面、門頭廳北向為一幢六扇五間、五柱一房的雙層樓房,該樓房坐東朝西,為眷屬閨閣。主屋西面、西廂北面為一幢四扇三間排的平房,為童稚書齋,坐北朝南。書齋南面、西廂西面,隔路為一幢坐北朝南四扇三間排的平房,為廚房。廚房前為小埕,埕西面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四季出泉,可以飲用。倒照廳東面、門口廳南面,為一幢四扇三間排的平房,坐東朝西。倒照廳西面、西廂房南面,為一幢四扇三間排的平房,坐北朝南。整座地官第,大小房屋共八座(廚房除外),分列于東西南北四向,宛如北京的四合院。
地官第在明代官宅中享有盛譽,它坐落于長樂古城衙前街。門首懸掛“地官第”金字匾額(“文革”中遭毀壞)。廳上仍留有一副楹聯(lián):
循聲遠播雙州府,解困繪圖謳德政
雅操長存八公山,留題鐫石見仁風
傳說地官第落成時,雙州(壽州、開州)百姓特地抬著這塊金字匾額趕到長樂送給鄭源彬,歌頌這位大清官“廉名騰直隸”的風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