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縣衙所在地吳航頭,簡稱吳航。傳說吳王夫差、三國東吳曾派部將在此造過兵船開辟航運,故名吳航頭。
明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舟師七下西洋也是在這里揚帆出海的。吳航共有十一境。分述如下:
一、梅峰境。
二、龍津境:新街、東門。
三、汾陽境:東社、祖社、大社。
四、東華境。
五、國公境:十洋、縣衙前、楊井、射圃、祥厚里、上巷、高隍。
六、河陽境:油杭尾、中境、漢口、河陽、西門、登瀛、首石。
七、中境。
八、漢口境:漢口、利涉、三浦。
九、河陽境。
十、西門境。
十一、樂壽境:登瀛境,俗稱直路,首石境,俗稱橫路,兩境統(tǒng)稱樂壽。
建國后,曾一度隸屬城關公社,后從城關公社析出,成立吳航鎮(zhèn),長樂撤縣建市后又改為吳航街道,它東毗鶴上鎮(zhèn),西、南、西北鄰航城街道,北負六平山,東北與潭頭鎮(zhèn)接壤。現(xiàn)轄13個村居(3個村,10個社區(qū))。
一、東關村、西關村、十洋村。
二、東關社區(qū)、十洋社區(qū)、洋錦社區(qū)、西關社區(qū)、勝德社區(qū)、三峰社區(qū)、航興社區(qū)、航華社區(qū)、西濱社區(qū)、景美社區(qū)。總?cè)丝?8000人,是長樂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古 井 泉
衙里井在高隍巷,其地為長樂主簿衙門舊址,故名衙里井。花崗石井欄,圓形,外刻八楞,形如橘瓣,外徑116厘米,內(nèi)徑88厘米。井欄外豎刻文字12行,每行3字,末行2字,計35字:“□□□□□□廿八娘陳稔與室中王廿四娘共造井并鋪路。”至和元年甲午歲十月日題(1054年)。衙里井是《長樂縣志》所記年代最早的井。
宋井,在縣衙前,花崗巖井欄。內(nèi)圓外八角形。井欄上有刻字:“弟子陳妝與弟昉、妷(侄)馬、妷了等勸募眾士造井一口,元豐三年(1080)庚申閏九月□□記。”此外又有“崇禎辛未(1631年)重修”題記。此井“泉清冽,旱亦不竭”,至今仍在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林準題寫“宋井”二字鐫刻嵌于井旁墻壁上。
楊井,又稱楊公井,是長樂縣城三大古井之一,名聞遐邇。巷、村都是從楊井而得名。此井開鑿于北宋,明末重修,清代造井蓋。楊井內(nèi)井達3.5平方米,四周井欄邊長224厘米。井欄上有題刻二處。一處:“紹圣三年(1096)太歲丙子,募眾緣造楊公井,十一月六日,北宋時也。”另一處:“清咸豐二年(1852)造井蓋。”井蓋上鑿四個圓孔,僅容小戽斗汲水。井旁還有明末重修楊井時所立的“古楊公玉井”碑。上款“崇禎癸末歲(1643年)孟春吉日立”,下款“緣首鄭源年、王朝恭等募緣修造。”
廣濟泉井,在坑尾巷。花崗石井欄,四角,長、寬各110百米。井欄南面橫刻“廣濟泉”三字。鑿于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
四角井,在上巷。花崗石四角井欄。東面井欄刻有:“長樂縣主簿馬進義用己財舍造石井。”馬進義,元至順(1330-1333)間任長樂縣主簿。井蓋側(cè)面還刻有清代重修題記。
太史泉,在金斗坑。“太史泉,在縣西半里。洪武中,太史周玄嘗與客來飲,因刻‘太史’。”(見崇禎版《長樂縣志》)。周玄,與長樂高棅、王恭、陳亮、福州鄭定、唐泰、王褒、福清林鴻、永泰王偁、將樂黃玄合稱“閩中十才子”。“太史泉”三字刻于泉洞旁崖壁上。
夫子泉,在文廟(今長師附小)內(nèi)。“夫子泉,在學前,咸豐間,廣義高之槐,周維翰重浚,勒石其旁。”(見民國版《長樂縣志》)。
天妃宮大井,為鄭和下西洋時所鑿。“天妃宮大井在縣治西四十余步,太監(jiān)鄭和造井欄 。”(見弘治版《長樂縣志》)。花崗石井欄,圓形,外呈橘瓣形,外徑120厘米,內(nèi)徑97厘米,高65厘米。井欄上“義井”二字系后人添加,下托蓮花,下覆荷葉。可惜建國后修公路時將井填塞。目前石欄井圈移到上巷村的新井上。離原址約200步。
新泉井,在下櫓橋上路旁。“新泉,在城隍廟下溪旁,可汲百家”。(見民國版《長樂縣志》)花崗石圓形井欄。井欄題刻因年代久遠已辯認不清。
一勺泉,在三臺案山麓鰲頂寺。泉涓涓從巖縫中流出,澄澈可飲。“一勺泉,在南門外鰲峰寺旁。石勒‘一勺之多’四字。其水甚甘。”(見民國版《長樂縣志》)。附近原有“鰲頂云報”四字,系明兵部侍郎陳省題刻。
舍人廟古井,在北門舍人廟東面,花崗石井欄,圓形,外形與衙里井極其相像,形如橘瓣,井口磨損嚴重。井欄外徑122厘米,內(nèi)徑88厘米。井欄外壁豎刻文字多行,每行三字,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不清,僅認出“……三十一娘李……”五字。
姚主簿井,在資圣巷27號前。井小巧玲瓏,水深僅丈許。井欄兩層,下層已損壞,用磚頭水泥徹蓋,上層為花崗石弧形井欄,系原物。上層井欄外徑最寬處55厘米,內(nèi)徑28厘米,井口有花崗石塞子狀井蓋。井欄外圈環(huán)刻“太歲壬辰姚主簿造”(按順時針方向)。此井鑿于明萬歷壬辰年(15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