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琴舫,原名慶喜(1827—1891),琴舫是他別號。長樂縣四都坑田(今屬玉田鎮(zhèn))人,生員出身。邱琴舫名場不利,客居省城。他自幼喜歡閩曲,更喜歡看儒林班(閩劇前身)演出,也經常為儒林班寫戲。《墦間祭》是他在1886——1887年間寫的。《墦間祭》取材于《孟子·離婁》:齊人有一妻一妾。此人平素好逸惡勞,卻經常向其妻夸耀他平日時常和達官顯貴一起飲宴。其妻將信將疑,一日,她偷偷尾隨在丈夫后面,來到東郭墦間。這下紙人仔露骨了,只見丈夫偷偷躲在墦間,向祭墓人乞討祭品。其妻羞怒萬分,當面揭穿他的丑相。于是便誕生了這么一出《墦間祭》。
《墦間祭》的曲調屬于洋歌一類,曲牌名《盤關》。曲中安排主婢二人對唱。唱詞清新明快,平仄協(xié)調。每段唱曲基本上都有押韻,其唱詞全文如下:
(主唱)移步出家庭,天氣好清晴,家家插柳,令節(jié)值清明。出東門,這一派,水秀山明,哎呵,見景備傷情。(重復一句,下同)
(婢唱)綠柳復長堤,紅樹亂鶯啼,昨夜燈前,抽繡踏青鞋。這一陣,女裙釵,整整齊齊,哎呵,花香襯馬蹄。(又)
(主唱)人世幾春秋,蓬篙共一丘,蓋世英雄,到此一旦休。只落得,墓門中,鬼嘯啾啾,哎呵,難寫我心憂。(又)
(婢唱)寶輦五花聰,游人亂紛紛,水村山郭,搖曳酒旗風。杏花村,何處是,躡屐沽春,美景編齊東。(又)
(主唱)一派盡丘墳,花發(fā)杜鵑紅,汝我二人,心緒不相同。到此地,只剩得,牧于樵童,哎呵,何處吊忠魂?(又)
(婢唱)明媚艷陽天,佳節(jié)值禁煙,誰家庭院,女伴戲秋千。看落絮,與飛花,山邊水邊,哎呵,令人喜欲顛。(又)
(主唱)山頭多墓田,何處卜牛眠,是誰來見,死鬼用紙錢。到今日,說什么,子孝孫賢,哎呵,見景淚連連。(又)
(婢唱)遙望草青青,花發(fā)聽無聲,欣逢佳節(jié),光景一時新,看萬紫,與千紅,實獲我心,哎呵,一顆值千金。(又)
這曲唱詞多數(shù)引用唐宋詩詞中的名句,舊瓶裝新酒,一氣呵成、膾炙人口,足見作者構思之巧。《墦間祭》首演時轟動了福州城,日場、夜場,連軸轉,場場爆滿;后來福州府十邑儒林班競相演出,稱盛一時。觀眾們高度評價《墦間祭》是閩曲洋歌中的典范,與《紫玉釵》(逗腔為主,唱詞溫文爾雅)、《和尚討親》(洋歌為主,通俗口語化)成為三大傳統(tǒng)優(yōu)秀閩曲。
邱琴舫還編有《臨時變》,俗呼《連時變》,亦為觀眾所稱譽。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邱琴舫客死省城,享年65歲。
(作者 張端彬 陳彩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