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文《南山孝子墓和孝子亭》(載《福州晚報》2011年11月29日),介紹了長樂南山上的孝子墓和孝子亭,附有孝子墓墓碑和孝子亭照片,呼吁對破敗荒涼的孝子墓和孝子亭予以整修,重視孝子的德育教育作用。拙文說得很清楚,南山石林峰有孝子墓和孝子亭,亭在墓后邊,緊鄰孝子墓,鄒異后裔族人感鄒異之孝行,集資在鄒異廬墓處建造孝子亭。也就是說孝子亭建在鄒異廬墓處。亭下邊不遠處的大墓為孝子墓。
2013年9月22日《福州晚報》刊出張端彬先生《長樂南山無孝子墓》(以下稱張文),認為拙文違背史實,認為南山有孝子亭而無孝子墓。張文雖然補充一些史實,但觀點偏頗,所用材料也有問題,下邊稍作辨析,以答復(fù)張先生。
張文用大部分篇幅考辨廬墓,稱南山只有鄒異廬墓而無墓,廬墓不是墓。筆者當(dāng)然知道廬墓的含義,拙文何曾把鄒異廬墓說成鄒異墓?張文所用材料多為二手資料,且用張善貴先生的《長樂縣志》說事。張善貴先生醉心地方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但他并未纂過《長樂縣志》。張文所用資料多轉(zhuǎn)引自張善貴先生《長樂南山志》。1985年張善貴先生將其撰輯的《長樂南山志》油印二百來本,分贈有關(guān)部門、圖書館和文史愛好者。志中一些材料可補正拙文不足,但根據(jù)史料并不能得出南山無孝子墓的結(jié)論。
張文所引“乾隆賀志”沒有把書名搞清楚。所引這段文字拙文中引得很清楚,出自民國7年(1918年)版《長樂縣志》,縣志中注明資料來源于“乾隆賀志”指乾隆年間賀世駿主撰的《長樂縣志》,張先生把版本當(dāng)成書名。所引《閩書》資料也是轉(zhuǎn)引自《長樂南山志》,且將志中原引“鄒異廬墓處在長樂縣西南南山下”轉(zhuǎn)引成“鄒異廬墓處在長樂縣西南山下”,漏掉了“南”字。
張文認為不見于志書記載的事情是無稽之談,此觀點站不住腳。史上未載入志書的事情或志書失傳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怎能以是否見于志書作為判定事情是否發(fā)生的依據(jù)呢?事情是否被志書記載,記載多少,也要看時間機緣,志書記載了鄒異生前的孝悌事跡,修志又有時間間隔,相隔幾十年、數(shù)百年續(xù)修的志書沒有補充記載到鄒異的墳?zāi)购苷!V緯鴽]有記載到鄒異墓不等于鄒異沒有墳?zāi)梗襦u異這樣身份的人不可能沒有墳?zāi)埂`u異生前孝順雙親,為父母守墓孝感動天,受到表彰,死后于情于理都不可能遠離父母另葬他處,鄒異祔葬于父母墓中長伴父母合情合理。鄒氏族人代代相傳,年年祭掃,據(jù)族譜所記墓葬,三鄉(xiāng)族人早已重立墓碑于原墓址,怎能說鄒氏三鄉(xiāng)人說不清楚鄒異墓在哪呢?張文引李永選《藏樓筆記》“南山在邑西,近人于此立鄒孝子之墓碑,誤矣”。經(jīng)查,李永選著述,未見有《藏樓筆記》,只有《藏樓隨筆》4卷,未刻印,且手稿散佚。張文所引那句話見于《長樂南山志》,張善貴先生閱讀過李永選大部分手稿,他引這句話以存資料,注明出自李永選《藏樓筆記》,或許是指《藏樓隨筆》。推測李永選先生未解鄒異祔葬于父母墓的史實,或者認為此墓的主壙葬的是鄒異父親,鄒異祔葬于此墓,不能以子壓父單單只稱鄒異墓,所以認為誤矣。這也只是李永選先生的一家之言。
這座墓既是鄒異父母的墓,也是鄒異的墓。鄒異名聲比他父親的響,成為全國鄒氏的名人,人們和鄒氏族人突出孝子鄒異把這座墓稱為孝子墓亦無不可。張善貴先生長期致力于長樂歷史研究,也了解李永選對孝子墓的見解,他對南山孝子墓未提出質(zhì)疑,可見是認可孝子墓的。在他的著作中也談到過孝子墓,云:“孝子亭在邑西南山石林峰,宋孝子鄒異廬墓處。民國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兼長樂縣長湘鄉(xiāng)王伯秋氏辟南山為中正公園(張文則作‘中山公園’),時祥洲、霞洲、瀛洲三鄉(xiāng)鄒氏族人鳩資建亭修墓,亭聯(lián)傳為張瑾如茂才所撰,聯(lián)云‘孝行遠稽光增邑乘,宗支旁及化感鄉(xiāng)人。’又云‘甘露紫芝天感孝,三峰五馬地鐘靈。’重樹墓碑中刻‘宋鄒孝子異公墓跡’,右刻‘歲民國丙子孟春立’,左刻‘祥洲霞洲瀛洲裔孫重修’。按,丙子為民國二十五年即公歷一九三六年也。一九八一年冬城關(guān)鎮(zhèn)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并砌臺。”(張善貴《長樂南山志》引張善貴自己的《海濱聞見錄》。筆者按,張善貴先生花幾十年心血寫成的《海濱聞見錄》生前未及出版,他逝世后,2004年長樂市政協(xié)文史委根據(jù)他手稿整理出版的《海濱聞見錄》則無這條資料。)張善貴先生又云:“霞洲鄉(xiāng)于重修祖廳及始祖鑑公墓、孝子異公墓時,請廣東鄒魯為之書墓碑,寄到為時已晚,由他人書刻矣。近鄉(xiāng)人囑予為之紹介交付裱褙。對聯(lián)一合,上款為以祝宗臺屬,下款為鄒魯。聯(lián)云:‘世道每逢謙處好;人倫多在忍中全。’橫幅二,文曰‘東魯一脈’、‘派衍范陽’。直書‘始祖鑑公之墓’,又‘宋孝子異公墓’,跡均為隸書,蒼勁可喜。”(《海濱聞見錄》)長樂鄒氏始祖唐太師鄒鑑墓和墓亭在福州吉祥山,孝子鄒異墓在長樂南山。鄒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國民政府委員、中山大學(xué)校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等職。鄒魯題的“宋鄒孝子異公墓”已刻碑陳列于墓旁。上世紀(jì)長樂重修瀛洲鄒氏宗祠時,張善貴先生曾為鄒氏宗祠撰寫過二十來副對聯(lián),多副寫到孝子。孝子鄒異早已成為全國范陽鄒氏對聯(lián)的通用題材。
王伯秋是孫中山的女婿。據(jù)2001年版《長樂市志》,王伯秋民國23年(1934年)8月至民國27年(1938年)1月兼任長樂縣縣長。王伯秋在1934年兼任縣長時對長樂建設(shè)有全面的規(guī)劃。《長樂市志·大事記》民國24年(1935年)1月所記大事為:“拆縣府至西關(guān)街兩旁民房以拓寬道路,建河濱、塔山和吳航3個公園及縣苗圃。”這里所說的塔山公園就是南山園林。因此規(guī)劃南山園林是在1934年,動工修建則于1935年1月始,修建孝子亭在1935年,孝子墓重修在1936年正月。建公園、建亭、修墓都是在王伯秋任期之內(nèi)。
南山孝子墓在2013年修繕之前整座墓已湮沒于荒草荊棘中,石構(gòu)盡失,僅存一塊民國年間重修的墓碑顯示這里是孝子墓,當(dāng)時墓碑下部被雜草浮土埋沒,僅能看到“宋鄒孝子異公墓”七個字,清除雜草浮土才發(fā)現(xiàn)下邊還有一個字,筆者發(fā)表在《福州晚報》的拙文并沒有漏抄“跡”字。
張先生認為墓跡已非宋代原墓,否認南山有孝子墓。孝子墓經(jīng)過歷代修繕,墓葬確實非宋代原建筑,但重修孝子墓是著眼于孝子的德育教育作用,而非著眼于古墓葬的建筑形制。墓葬保留至今不易,何必糾纏于是否宋代的原建筑呢?
(作者 林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