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jìn)仙岐、柯百戶等柯氏祠堂,均可見到瑞鵲堂匾,有何淵源?原來,它源自柯氏十世祖柯述事典。
柯述,字仲常,生于1017年,卒于1111年,享年95歲。少年時,太守蔡襄見其“爭奮筆舌論短長”,十分賞識,預(yù)料他日必成大器,寫長詩贈柯慶文。柯述1049年任府學(xué)教諭,1056年登進(jìn)士,先后任贛州縣尉、吳興知縣、懷州太守、福建提刑、湖南運(yùn)使,兩度任福州太守,又被封龍圖閣直學(xué)士。期間,他因維持治安和治理水利有方,宋神宗召對便殿,對其才干甚為嘉嘆,特書寫柯述之名于屏風(fēng)以備忘。
由于柯述任職期間為讀書人做了大量好事,又其本人著述豐富,福州、泉州兩地文廟都以柯述從祀其中,泉州文廟之旁還曾經(jīng)建有紀(jì)念柯述的祠堂。1075年,柯述奉宋神宗命任漳州通判,設(shè)策救荒,活民無數(shù),災(zāi)民感恩于心。當(dāng)時,有一對喜鵲在他的官府里筑巢棲息,與之朝夕相處,鳴聲啾啾,情深意篤,似在慶賀。1079年,柯述完成公務(wù),離開漳州的時候,許多百姓戀戀不舍,爭相攀著他的車,牽著他的手,別情依依。那兩只喜鵲飛翔于旁,嘰嘰喳喳,相隨相送,不忍離去,人人稱異,傳為佳話。
因此,蘇東坡匾其署曰“瑞鵲堂”,并以異鵲賦長詩贊美他:“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畝園,幺鳳集桐花。是時鳥與鵲,巢彀可俯拿。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里人驚異瑞,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鳶與蛇。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眾鳥不我遐。故知中孚化,可比魚與蝦。柯侯古循吏,悃愎真無華。臨漳所全活,數(shù)等江干沙。仁心格異族,兩鵲棲其衙。但恨不能言,相對空喳喳。善惡以類應(yīng),古語良非夸。試看彼酷吏,所至號鬼車。”
庭棲異鵲,詩賦名流。此后,柯姓族人都以瑞鵲堂為號,不僅福建全省如此,全國各地也無不例外,其族裔遍布福州、泉州和港澳臺等地,并遷播于東南亞各國,菲律賓國父黎剎,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柯蔡宗親會”組織不下三十個,僅臺灣就有十七個。“瑞鵲堂”的柯氏家族,由于他們的入閩始祖柯延最初開基于南塘,所以,有時候也以“南塘”名派為稱。他們大多奉所謂的塘邊叟或東邊叟為始祖,如今生活在臺灣島上的一代,大致是那兩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孫。這些地方的柯氏族人均以“瑞鵲傳芳”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