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陳坑古道上,仿佛聽到莘莘學子進京趕考的腳步聲,仿佛聽到商賈仕宦轔轔蕭蕭的車馬聲,仿佛聽到販夫樵子匆匆趕路的唱歌聲……
陳坑古道曾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鋪設于宋紹興四年(1134)。三尺寬的石板路上流淌著汗水、淚水、血水。這是一條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一路上有許多特別的景觀,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據(jù)陳坑古道碑記,陳坑古道自陽下江滸道頭,經(jīng)洋門道,路過龍門、后山、陳坑嶺、首邊嶺、岱嶺、坑兜、青山下等村,石路蜿蜒三十余里。北接南山道可通縣城;東過岱邊嶺,經(jīng)青山下、青橋、古槐,直達長樂南鄉(xiāng);南連出縣古驛道,經(jīng)佑林、坑田、東渡、玉田、觀音亭、蕉嶺、三山、東林,翻石湖嶺,連省道,通福清、莆田以及閩南地區(qū)。
陳坑古道的起點是“陽下江滸道頭”。“陽下”又稱陽夏,現(xiàn)在叫上洋村。岱邊村北與龍津后山接壤的一段,沿翁山、戲崎、半占等山即達蓮柄港。青閘公路由此經(jīng)過,過去是十里郊野,田園錦秀;現(xiàn)在首占新區(qū)崛起,高樓林立,繁華街市。
岱邊嶺一段有諸多景觀名勝,前人標為岱峰八景:岱石凌霄、中峰積翠、石室閑云、富山夕照、月峽飛泉、仙人遺跡、松溪夜月、宋井墨泉。重巒疊嶂間,山嵐雨氣里,瀑布巖、放鳩石、龍?zhí)丁埑亍⒙犓碌染坝^爭奇斗秀。飛泉掛壁、仙人跡諸勝多薈萃于此。
這里古跡頗多:有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觀音堂,清雍正年間,移建于斗南橋上,改名松溪寺,書額稱“松溪古跡”;有建于明朝洪武初期的長星觀,紀念一名叫“月公”的道士在岱邊飛升成仙,明朝天啟年間(1621),邑人陳長祚捐貲募緣,重建為寺;有紀念里人陳澍霖放鳩處的放鳩石;還有一座不知年歲的文昌祠屹立在聚魁橋上,據(jù)說它的前身是聚魁堂。沿著溪,還有一道神奇的石洞門,書“石室半閑云”、“云屏月峽”等字。
當?shù)剡€有著“獅喉吞氣,雨不過未”的里諺,原來沿著首邊嶺通向珠湖的古道邊,有巨石鐫“壽石”二字。因為這里的山石仿似獅子,被稱為獅子山,如果在夏天的早晨看見獅子山冒起了白氣,那么當日就會下雨。
過岱邊嶺后向南,古道從珠湖村村中貫穿而過。珠湖村地處董奉山西麓,北與岱邊村相鄰,南通佑林村,西與瑯峰村、赤嶼村隔上洞江相望。依山傍水,縣城通往玉田的公路從村前經(jīng)過,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珠湖主要有陳、高兩姓居民,歷史久遠。世代在董奉山下開墾種植,果樹成林,水稻飄香,古老的龍眼樹、荔枝樹郁郁蔥蔥。龍眼樹下,宋代古井依然水量充沛,清澈見底。
陳坑古道在這里呈現(xiàn)出多彩多姿的景觀。在村莊中間的古道上,弇溪出寺前橋,弇溪又名碓塘溪,繞山麓向南流過龍根橋,流到田浦。從“碓塘”之名,可見過去這里有村民建有碓房,利用水流舂米。這是多美的景象啊,一座大大的水輪,在水流的帶動下,轉(zhuǎn)啊,轉(zhuǎn)啊,咿咿呀呀的聲音伴隨著舂米的沖擊聲,彌漫在古道上空,多動人呀。
弇溪三座古石橋最有名。一為溪山第一橋,路通凈林庵,下臨深潭,里人陳永清鐫“溪山第一”四字于橋欄。一為“雙龍橋”,在溪山第一橋下。兩山合抱,溪流環(huán)繞,形似雙龍。古榕連根,橋建其上。兩橋氣勢恢宏,臨空飛架,既如二龍臥澗,又像鳳凰展翅,寓龍鳳呈祥之意。橋面、橋欄均為巨大的花崗巖架成,石橋欄上刻有繁體行書“雙龍橋”三個字,出自鄉(xiāng)老陳良標之手。
再沿著溪流走,就是奇特的榕根橋。因近旁有玄帝宮,鄉(xiāng)人又稱玄帝橋。橋南長一棵巨大無比的古榕樹。榕樹的根分叉開來,跨在溪流的兩岸,主干騎在溪流上,榕根攀巖緣橋極其壯觀。里人陳永清書“脈接榕根”于石欄。橋下,嘩嘩流下的溪水,在輕輕歌唱。溪岸上用亂石砌成的護坡,長滿了綠綠的青苔。站在古石橋上,沿溪水而來的前方望去,底下流淌著清清的溪水,村民們在這綠蔭下浣衣洗漱,涼爽異常。本地詩人陳澍霖《春日過榕根橋》寫道:“桃花歷亂日初西,細草萌芽綠未齊。幾曲泉流山麓繞,儼然人過武陵溪。”這樣的風景,真可稱之為世外桃源。
走在古道上,看到這石頭在陽光的斑駁光影下忽明忽暗,仿佛在不斷流動著村民長期勞作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