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我們把清正廉明、清貧自守的官員,稱之為“廉吏”。古代,就有許多長樂籍清廉官吏。他們不貪贓、不受賄、不買官、不賣官,薪俸之外,分文不取。他們中,有的歷官數(shù)十年,退休回家時卻湊不齊盤纏;有的去世時,家人無力收殮,以至由朋友、士民湊錢安葬;有的去世后,家里既無存款又無田產(chǎn),子女生活無著……。他們是長樂人的驕傲,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也許,他們在世時并沒有顯赫的名聲,百年后卻在青史里萬古流芳;他們沒有留下雄偉壯觀的府第,卻在老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本報從本期開始,將陸續(xù)刊載古代長樂籍清正廉明官員的事跡,以為后人借鑒。
潘鯁 字昌言,號谷來,祖籍三溪。宋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歷官蘄州蘄水縣縣尉、知州防御推官、江州瑞昌郡、吉州軍事推官、宣德郎監(jiān)漢陽軍酒稅、奉議郎。“民有以花為獻者,鯁一嗅而還之,曰‘受賜多矣’,其廉潔類此。”傳入《長樂縣志·循績》。
林安上(1085-1133年) 字民瞻,號歸愚,林慎思八世孫。宋元豐八年(1085年)生,古槐嶼頭村人。大觀二年(1108年)由上舍生釋褐,歷官國子博士、江東路監(jiān)察御史、吏部考功員外郎、左史起居郎、秘閣修撰、福建路兵馬鈐轄安撫使、直龍圖閣亳州明道宮、廣東路經(jīng)略使。一生清貧自守,非財不取。卒,祀先賢祠,傳入《長樂縣志·名臣》。
黃瑀(1109-1168年) 字德藻,宋大觀三年(1109年)生,古槐青山村人。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補饒州司戶參軍,歷任湖北轉(zhuǎn)運司主管賬司,永春知縣,兩浙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秀州華亭知縣,御史臺檢法官,監(jiān)察御史,江南東路提點刑獄、轉(zhuǎn)運副使,漳州知府,主管臺州崇道觀。在任饒州司戶參軍時,提點鑄錢官想私分錢糧,叫他虛報冶煉工人數(shù),他嚴詞拒絕。
黃瑀為官清廉愛民,“生平清苦自勵,非人所堪。”然而“周貧、賑乏必竭其力”。“卒之日,家無余財。”祀鄉(xiāng)賢祠,傳入《長樂縣志·名臣》。
黃東 字仁卿,瑀次子,古槐青山村人。淳熙元年(1174年)●(上廣下陰)補將仕郎歷任吉州萬安、撫州樂安知縣,“卒于郡學官舍,貧不能殮。”教授劉塤為其奔走,求告僚屬。當時,凡是知道黃東名字者,都自動捐款,為其收殮,把他棺木運回故里。傳入《長樂縣志·儒林》。
黃瑀、黃東父子皆清廉,后人謂之“父子雙清”。
(作者 石金秋)